![]()
本文聚焦 “中国社科队伍扩大但 CSSCI 载文量持续下滑”的矛盾,通过“市场模型vs俱乐部模型”的分析框架,揭示了C刊难发的根本机制:期刊为维护 “俱乐部利益”(如影响因子、学术声望),采取“数量控制+身份限制” 策略,导致学术生态封闭,创新受制。以下从核心逻辑、实证发现、对策建议三方面拆解论文核心内容:
一、问题提出:“需求增长与供应萎缩” 的矛盾
- 社科研究队伍快速扩张:2015-2021年,社科博硕士在校人数从74万增至130万;
- CSSCI 载文量持续下滑:2009年达峰值10.2万篇后,2021年降至7.5 万篇;
- 矛盾:旺盛的 C 刊发表需求(职称、毕业要求)与有限的版面供应,导致“C刊难发”成为学界普遍痛点。
论文用经济学模型诠释学术发表的两种逻辑,核心假设是期刊的“理性选择”——以有限版面实现利益最大化:
模型类型
核心逻辑
理想状态
市场模型
期刊作为 “经销商”,筛选优质论文;作者竞争 “知识质量”;读者用 “引用、下载” 投票。
开放、竞争、以质量为核心。
俱乐部模型
期刊作为 “俱乐部组织者”,通过控制载文量、限制作者身份维护俱乐部利益(如影响因子、成员声望)。
封闭、排他、以 “俱乐部存续” 为优先。
三、实证发现:俱乐部模型下的 “三大排他性特征”
论文通过CSSCI 数据库分析+抽样统计,验证了俱乐部模型的存在,具体表现为:
1. 数量控制:用 “缩版” 维持影响因子
- 逻辑:影响因子=(前两年论文被引次数)/(前两年载文量)。减少载文量(分母)可直接提升影响因子
- 实证:对“掉出又重新进入 CSSCI 的期刊”分析发现——掉出名录前的年均发文量显著高于掉出后(平均多 23 篇,p=0.004)。即期刊通过 “缩版”降低分母,试图重回核心名录。
俱乐部模型下,期刊倾向选择已有“学术身份”的作者(如权威、优势平台、本学科),排除三类潜在创新主体:
- 非优势平台学者:高声望单位(第四轮学科评估 A-及以上)作者占比从 1998 年的23%增至 2021年的59%;
- 跨学科学者:期刊刊载本学科论文比例逐年上升(年份每推进1年,比例涨0.18%,p<0.001);
- 低职称/青年学者:抽样12本C刊2022年论文发现——正高职称第一作者占35%,而博士后/研究生仅占21%。
- 国内C刊载文量下滑的同时,中国作者在WebofScience 社科期刊的发文量持续增长(1998 年193篇→2021年8064篇);
- 机制:俱乐部模型排除异质性主体(跨学科、青年学者),导致国内难以容纳创新观点,优质稿件流向更开放的国际期刊。
论文指出,俱乐部模型虽能维护期刊及现有作者的利益,但封闭的生态会扼杀学术创新:
- 知识边界固化:学科壁垒加剧,跨学科碰撞减少;
- 机会不公:非优势群体难以进入核心圈,抑制青年学者积极性;
- 创新失灵:异质性观点被排除,知识生产系统封闭。
论文提出引入市场逻辑,打破封闭生态,具体路径:
1. 改革评价体系:削弱期刊 “中心地位”
- 从“红榜”(核心期刊名录)转向“黑榜”(预警期刊):以“论文质量违规率” 为评价核心,而非影响因子;
- 降低“C刊标签” 的权重:只要论文发表在 “非黑榜” 期刊,就应认可其学术价值。
- 推动开放存取(OA):让论文免费可及,突破 “俱乐部” 的信息壁垒;
- 要求数据透明:鼓励作者公开数据、代码,允许同行复制检验,提升论文可靠性。
- 公开同行评议:公开评议人身份和报告,接受共同体监督;
- 奖励评议劳动:将评议贡献计入学术档案,提升评议质量;
- 开放读者评论:允许身份验证的学者在论文页面直接评论,形成 “共同体评价”。
- 包容多元观点:允许跨学科、青年学者的论文进入市场;
- 用 “共同体选择” 替代 “期刊选择”:通过引用、下载、评论等市场信号,筛选优质论文。
本文的价值在于用“俱乐部模型” 揭示了C刊难发的深层机制—— 不是“质量控制”,而是“利益维护”。并提出“市场导向的开放生态”是破解困境的关键:让学术成果“以质量竞争”,而非“以身份竞争”,最终激活人文社科的创新潜力。
这篇论文的核心结论可以概括为:C 刊难发的根源是 “俱乐部式封闭生态”,解决之道是 “引入市场逻辑,让学术回归质量竞争”。
[文献来源]徐剑,黄尤嘉.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33(02):85-100.
文章来源:晓悟说,社科学术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