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这是不少网友在看到俞敏洪的最新全员信后的第一反应。
而俞敏洪可能没有想到,他只是写了一封凝聚人心、彰显企业文化的内部信,结果引来一场沸沸扬扬的舆情风波。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身在南极的俞敏洪给全体员工发了封主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内部信,回顾创业历程,也擘画未来。
![]()
![]()
俞敏洪在南极旅游
他借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努力生存,类比新东方人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希望,回顾了新东方从北大一间简陋教室起步,历经风雨的创业历程,鼓励员工坚守初心,服务好学生与客户,展望未来事业的发展。
![]()
俞敏洪向新东方员工发布的全员信
不过,这封本是庆祝公司生日、激励员工的公开信,却引发诸多争议。有网友认为,“作为老板,少点鸡汤,多点实际行动,给员工加薪才是最好的激励。”
有员工表示无法与正在旅游的老板共情,类似言论在多个社交平台引热议。疑有员工发文调侃与吐槽,称“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暗指老板的“远方”与员工的“现场”形成鲜明对比。
![]()
有网友统计,内部信全文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却对员工当下的工作压力鲜有提及。一名网友发布“给俞敏洪的一封回信”,称“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
另据报道,有新东方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仍在上完课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还有一些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无法共情”。
记者注意到,该内部信也在俞敏洪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展示。
![]()
截至发稿,新东方官方及俞敏洪本人尚未对相关争议作出回应。
俞敏洪所创办的新东方成立于1993年。当年11月,俞敏洪在克服诸多困难后,于北京中关村二小的破旧房子里注册成立北京新东方学校,开启了创业征程,并凭借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托福、GRE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1995年,徐小平、王强等北大校友的加入,规范了公司管理,推动业务快速拓展,市场份额大幅提升。2001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挂牌成立,2006年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海外上市教育机构,随后开启全国扩张与多元化发展,业务覆盖留学咨询、学前教育、在线教育等领域。
但近年来,新东方历经转型挑战,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市值缩水严重。为了扭转困局,俞敏洪带领新东方转型直播电商,此后东方甄选的走红,让新东方在新领域站稳脚跟,同时还涉足文旅等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新东方仍处于转型关键期,面临着现实经营压力。据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主要受东方甄选业务拖累及商誉减值影响。此外,核心教育业务增速逐季放缓,2025财年营收增速从上一财年的43.9%降至13.6%。
为何一封内部贺信,为什么会在地球另一端的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简单来说,就是俞敏洪撞上了某种情绪的枪口,这场舆情风波本质上只是一场错位的情绪表达。
俞敏洪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很难说他做错了什么,而只是他恰好成为某种社会焦虑的投射对象。尽管大多数网友并非新东方的员工,但老板的诗和远方与员工的加班日常,这种鲜明对比,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职场中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更多的人是在情绪联想,是在心理代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情绪靶子,以及一个“替罪羔羊”。
在某种程度上,俞敏洪就成了所有“老板”的替身,成了这个“出气筒”和“替罪羔羊”。
在舆论发酵过程中,太多评论超越了俞敏洪和新东方的具体情境,上升为对“所有老板”的吐槽。
从这种情绪中也可以看到,新一代职场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强调工作尊严与个人价值的对等叙事。情绪背后,是代际价值观的深刻变迁。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欢迎爆料
欢迎购买《自媒体红利》,最畅销的自媒体运营书籍,京东有售!
或添加微信:shyjingsa20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