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斑驳的族谱、古老的牌匾和口耳相传的故事,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家族的迁徙与兴衰。
在钦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几乎每个姓氏背后都藏着一部迁徙史。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家族的镬耳楼门前,七棵古梐树已屹立数百年,它们是一位祖先为祈盼家族文运昌盛而植。
那蒙镇竹山村,清朝三百年间走出二十八位官员,“一门三大夫”的传奇至今仍在流传。这些遗迹与故事,像散落的珍珠,串联起钦州百家姓的历史脉络。
01 钦州为何以“钦”为名?
走进钦州,我们首先会被这个名字吸引。“钦”字,在封建时代用作敬词,象征着尊贵与威严。那么这个美丽的名字从何而来?
这得从隋朝的一段历史说起。当时岭南地区有一位显赫的人物——宁猛力,他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百越大姓”宁氏家族的首领。
宁猛力在陈朝时已控制南海一带(今钦州湾至北部湾北岸),势力强大。
隋朝统一中国后,宁猛力起初不愿归附。直到公元597年,一位名叫令狐熙的官员被任命为桂州总管。
令狐熙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强硬,而是采取了友好亲近的策略。
他亲自给宁猛力写信问候,得知宁猛力母亲患病,还专门派人送药上门。这种真诚打动了宁猛力,他亲自前往拜见令狐熙,表示愿意归顺隋朝。
宁猛力归附后,岭南其他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效仿,隋朝不费一兵一卒就统一了这片土地。
当时隋朝境内有多个同名州郡,仅“安州”就有四个,为了方便区分,令狐熙便与宁猛力的儿子宁长真商议更名。
宁长真说:“我等已归顺朝廷,服从朝廷管理,取钦顺之义,就取名钦州吧。”“钦州”由此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02 那些大姓从何而来?
在钦州这片土地上,有几个姓氏的源流特别清晰,承载着丰富的故事。
宁姓是钦州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宁氏家族的先祖宁逵,原籍山东临淄(今淄博市)。
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宁逵先到现今的玉林、贵港一带任定州刺史,后来转到安州(今钦州)任刺史。
宁逵以仁爱且足智多谋著称,成为当时广西众蛮之长。他的后人还继承酋帅(土官)的职位,世袭罔替。
宁逵的后人宁猛力、宁长真父子在承袭刺史期间,为维护隋唐国家政权的统一,促进汉族与壮族先民的团结合作,捍卫祖国边境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宁氏已广泛分布于钦州、灵山、贵港、博白、横县、浦北、邕宁、陆川、上思、玉林、宁明、北海等地。
全区宁姓人口约18万,在广西百家姓中排第54位。
劳姓是钦州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的劳氏家族,其先祖可追溯至山东即墨劳山,故取“劳”作姓。
南北朝时期,劳氏移居山东松江武阳。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劳氏一族由北向南一路迁徙数省。
宋末元初,为躲避金兵战祸,劳氏辗转至南雄及灵山一带,其中一脉于明嘉靖年间落户大芦村,至今已有四百七十余年。
大芦村劳氏始祖劳经于明嘉靖年间初建镬耳楼。到第四代,劳家出了个京官劳弦,将祖屋前门楼的封火墙建成铁镬把手状,镬耳楼由此得名。
劳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古民居中最能彰显劳氏文化底蕴的,是张贴悬挂于十处宅院各进门楼及中堂两侧的那三百余副楹联。
这些楹联内容多以敬祖、报国、持家、修身为旨,承载着家族的家训与情怀。
从明末到清末的三百四十年间,劳氏男丁不足八百人,却培养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一百一十二人,出仕做官的四十七人,获朝廷封典的八十一人。
廖姓也是钦州的一个重要姓氏。廖姓的入桂始祖廖监元,原籍山东青州,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武官。
宋仁宗皇祐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廖监元于1053年随狄青南下平叛,因军功封千户居于宾州(今宾阳县)。
至今已经九百多年,其后裔后来逐渐迁播到玉林市等许多市县,如今已遍布八桂大地。广西廖姓人口约73万,在广西百家姓中排第21位。
03 那些隐藏在大地上的家族印记
钦州的姓氏分布,不仅记录在族谱上,更铭刻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
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建村于元朝末年,因村中有一山长满毛竹而得名。
始由马、周、梁、潘、杨、查、何、刘、苏、卢、石、钟、黄等十多个姓氏的人先后集居形成聚落。
明朝末年陈姓人迁入,繁衍成“钜姓”。从清代乾隆年起,村里陈姓人出了一批儒生、官员、财主,此后兴旺发达延至清末。
据统计,清朝三百年间,竹山村出过三品官一员、四品官二员、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五员、七品官六员、八品官三员、九品官十员。
还有各种功名在身的人才:考取(或捐得)进士及第一人、举人二人、监生十三人、贡生五人、庠生五人、廪生一人、增生四人、生员八人。
竹山村现有四千多人,大多数是这些儒生、官员、财主的后人。他们的祖先当年经读书或其它途径取仕立名于世,以致现今村中保存有中军第、赞府第、大夫第、骑尉第、朝议第、明经第、进士及第、司马第等十多座官邸府第。
钦北区大寺镇新晓村委那练村(屯),是施姓先祖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迁于此建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该村古称南燕村,后来相继迁入吴、李、陈、黄、韦几姓。施氏与各姓氏村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求同存异,团结互助,同耕同作,一直以来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生生不息。
那练村总人口718人,均为壮族,施姓人口占80%。村庄三面环山,村前有形似北归的燕子头小山,古南燕村因此得名。
04 钦州姓氏知多少?
在钦州,除了上述几个姓氏外,还有哪些姓氏呢?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广西一共有2000多种姓氏,这些姓氏大多来自外地移民和戍守军队。
在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如黄、刘、张、陈、杨等。每一个姓氏都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镌刻着千年岁月的流转和家族的兴衰。
广西的姓氏来源广泛,既包括汉族的姓氏,也包括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姓氏。
据历史记载,广西地区最早使用汉族姓氏的人群,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随着广西地区的多民族融合,其他少数民族的姓氏也逐渐被引入广西地区,并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蒙姓也是广西地区一个重要的姓氏。唐武德四年(621年),山东青州人蒙朝安、蒙朝泰、蒙朝怀兄弟随大军南征平蛮,立下战功。
唐朝皇帝敕封三兄弟为太尉、将军,后来奉旨扎营在横州(今南宁市辖的县级横州市),并定居于蒙村,后逐渐繁衍开来。
如今蒙姓子孙分派于广西各地,全区蒙姓人口约55万,在广西百家姓中排第27位。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姓氏,如香姓和神姓。香姓源于山东临淄,出自齐香君之后。
如今香姓在广西的宾阳、钦州、浦北等地都有分布。神姓发源于今山东,具体位置为今枣庄山亭区,后来辗转迁徙到广西,目前在广西南宁横州市、贺州、柳州等地都有分布。
05 家族文化,薪火相传
在钦州,许多家族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灵山大芦村的劳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四百七十余年。古宅融合自然,依山傍水而建,形成“背靠青山面朝绿水”的居住环境。
劳氏祖屋专门设有上书房与下书房,东园直养斋首开家塾先例,克中公祠建有家族书院,所有府第皆有专供生员和子弟读书的场所。
像“艺苑先覩”“健翮凌云”“书田种粟、心地栽兰”之类的匾额、对联随处可见,均是劳氏崇文重教的实际例证。
那蒙镇竹山村的陈氏家族,在清朝三百年间,培养了众多人才。村里出过三品官一员、四品官二员、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五员、七品官六员、八品官三员、九品官十员。
还有各种功名在身的人才:考取(或捐得)进士及第一人、举人二人、监生十三人、贡生五人、庠生五人、廪生一人、增生四人、生员八人。
这些家族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依然影响着后人。据介绍,目前大芦村全村总共两千多人的劳氏家族,每年都有三十名左右的应届生考入各类大学,占比不谓不高。
在钦州,许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记录着家族的历史和荣耀。这些家谱不仅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钦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家谱中详细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分支、重要人物和事件等,反映了家族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变迁。
钦州人民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和教育。许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风,强调孝道、忠诚、勤劳、诚信等传统美德。
它们不仅在家族内部传承,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钦州人民还通过各种节日和仪式,如祭祖、婚礼、葬礼等,来传承和弘扬自己家族的姓氏文化。
如今走在钦州的乡村小道上,依然能看到那些古老的祠堂、宅第和牌匾。灵山大芦村劳氏古宅那些三百余副楹联,至今仍在重要节日被后人用红纸浓墨重新书写张贴,重温先祖教诲。
这些传承不只是形式,更是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无论你的姓氏是什么,无论你的祖先来自哪里,这片土地都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记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