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刷到个新闻,挺感慨的。
福特汽车的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出来诉苦。他说,福特现在全美国有5000个机械师(Mechanic)的岗位空着,招不到人。
你可能觉得,招不到人很正常嘛,要么是钱没给够,要么是活太累。
但法利接下来一句话,把大伙儿都给整不会了。他说,这些高级技术岗位的年薪,高达12万美元。
![]()
12万美元什么概念?按现在的汇率,差不多80多万人民币一年。
这下就有意思了。
在美国,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也就5万多美元。一个能在福特4S店里修车的老师傅,挣的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两倍还多。
即便如此,美国的年轻人还是宁愿在星巴克端盘子,也不愿意去修车。福特的CEO急得跳脚,说这不是钱的事,这是全国性的技能危机。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魔幻?
一方面,咱们天天在新闻上看到,AI要取代这个、取代那个,办公室里的白领们瑟瑟发抖,生怕哪天被优化;另一方面,一个拧螺丝的修车师傅,年薪80万还求不来人。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其实,这事儿一点也不魔幻。它背后是一个极其深刻的,甚至有点残酷的社会运转逻辑。福特CEO口中的技能危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终于要为自己对蓝领的歧视,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了。
02
咱们先得搞明白一个基本常识:社会是怎么分工的?
简单说,社会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务虚的,一种是务实的。
务虚的,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信息、数据、符号的人。比如金融分析师、程序员、市场策划、律师、教授。他们生产的是PPT、代码、合同、报告。
务实的,就是用双手和工具,处理物理世界的人。比如修车工、水管工、电工、卡车司机、建筑工人。他们生产的是修好的车、畅通的下水道、盖好的楼房。
一个健康的社会,这两种人必须维持一个精妙的平衡。
但在过去几十年,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咱们中国,天平都严重地倒向了务虚的那一端。
所有家长都在给孩子灌输一个思想: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穿白衬衫。千万不要去工厂,不要去当工人,那是没出息的。
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
它是有历史根源的。在工业时代早期,蓝领工人的活儿,确实是脏、累、险。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拧螺丝的形象,就是经典写照。
而白领,是伴随着信息革命和金融化浪潮崛起的。他们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敲敲键盘,打打电话,看起来体面又轻松,收入还高。
于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被窄化了。
成功 = 名牌大学学位 + 办公室工作。
![]()
这个观念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是职业教育的全面崩塌。
在美国,高中被硬生生分成了大学预科班和职业班。好学生、聪明的孩子,都被赶着去学AP课程,准备SAT考试;只有那些被认为是笨的、不爱学习的孩子,才会被分流去职业学校,学点木工、汽修。
职业学校成了失败者的收容所。
当一个行业在社会地位上被判了死刑,它就必然会衰落。没有好生源,没有好老师,没有足够的经费,这个行业自然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现在,问题来了。
当年那些务实的、掌握着精湛手艺的蓝领工人(比如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个接一个地退休了。
而社会呢?花了40年时间,成功地制造出了一大批过剩的大学生,和一大批稀缺的技工。
市场经济最讲究供需关系。
供大于求,价格就跌。所以咱们看到,文科、商科的毕业生起薪常年不涨,内卷严重。
供不应求,价格就涨。所以咱们看到,福特的修车工,年薪能开到12万美元。
福特CEO的哀叹,本质上是市场在发出尖锐的呐喊:人呢?我需要能干活的人!我出高价!
然而,社会惯性是巨大的。一个年轻人从鄙视蓝领到想当蓝领,这个观念的转变,比培养一个大学生难多了。
03
有人可能会说,修车嘛,不就是个体力活?给这么多钱,是不是智商税?
我跟你讲,这可能是当下社会最大的误解之一。
现代高级技工的活儿,其复杂度和脑力消耗,一点不比写代码、做金融模型低。
咱们对修车工的印象,还停留在拎着大扳手、满身油污的形象上。但现在的车,早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纯机械设备了。
![]()
福特的CEO法利自己都说,这些高级技术工岗位,需要大约五年的专业培训才能胜任。
五年是什么概念?比读个硕士时间还长。
他们要学什么?
比如电子和电气系统。一辆现代汽车,尤其是福特现在主推的电车和混动车,就是一个带轮子的超级计算机。它有几十个ECU(电子控制单元),几百个传感器,几公里长的电线。
车坏了,已经不是听听发动机声音就能判断的。师傅得拿上诊断电脑,连接车辆的OBD(车载诊断系统)接口,读取和分析海量的数据流。
转向角传感器信号异常,可能是传感器坏了,也可能是总线通讯故障,还可能是控制模块的软件出了Bug。这背后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再比如软件和诊断。很多故障,不是换零件能解决的,而是要刷程序。高级技工需要像程序员一样,懂得如何升级ECU的固件,如何重新编程,如何校准各种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摄像头和雷达。
维修电车,那更是高危工种。电池包动辄几百伏高压,操作不当,非死即伤。技工必须精通高压电安全规程、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原理。
当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传统手艺也不能丢。
你看,一个年薪12万的福特高级技工,他必须是机械工程师 + 电子工程师 + 软件工程师的复合体。
这哪里是体力活?这明明是高科技的脑力+体力活。
现在你再对比一下:
路径A(白领):一个年轻人,背着10万美元的学生贷款,读了个商科。毕业后在纽约一家公司做PPT,年薪6万。他每天的工作是调整字体、对齐表格、查询数据。这种工作,说实话,ChatGPT现在已经能干80%。
路径B(蓝领):另一个年轻人,高中毕业去了社区大学或者福特自己的培训项目。花了两年时间当学徒,零成本甚至还有收入。
5年后,他成了高级技工,年薪12万,在得州买了大房子。他每天的工作是解决复杂的、AI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的物理世界问题。
从投资回报率来看,路径B简直是吊打路径A。
可为什么大家还是疯了一样往A挤,B却无人问津?
答案咱们前面说了:社会地位。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别人的尊重。当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坐办公室才是体面时,哪怕修车能挣100万,很多人心理上也过不了那个坎。
04
这种结构性危机,其实是美国自己作出来的。
历史上,美国也曾是制造业大国,对技工非常尊重。但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一切都变了。
第一刀,是全球化和产业外移。
资本家们发现,在美国雇一个工人,又贵又有工会,不如把工厂搬到墨西哥、搬到中国。于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失。
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美国当工人没前途。
第二刀,是金融化和去实向虚。
华尔街成了美国经济的火车头。最聪明的人都跑去搞金融、搞法律、搞互联网。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疯狂地涌向这些务虚的产业。
整个美国变成了服务业经济。但服务业也有高端和低端。高端的如金融法律,低端的如餐饮零售。
制造业这个中间地带,塌陷了。
第三刀,是大学教育的商业化。
为了赚钱,美国的大学开始疯狂扩招,并和金融机构联手,鼓捣出了学生贷款这个大生意。
大学们拼命地宣传大学文凭改变命运,本质上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
家长和学生们,就像被洗脑一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去购买一个日益贬值的大学文凭。
这三刀下来,美国社会就被割裂了。
一边,是背着巨额学贷、在办公室里内卷、随时可能被AI替代的白领预备队。
另一边,是务实的物理世界,因为后继无人,服务价格,也就是人工费,一路暴涨。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人工有多贵。家里水管堵了,请个水管工上门,出场费就要几百美元。修个车,工时费能占到总费用的一半。
为什么这么贵?
因为稀缺。
福特招不到修车工,只是这个巨大裂痕中的一个缩影。
美国现在缺的,远不止5000个修车工。他们缺卡车司机,缺电工,缺水管工,缺焊工,缺建筑工人……
用九边的话说,这就是一个系统的惩罚。
你鄙视什么,什么就会稀缺。
什么稀缺,什么就会涨价。
涨到最后,你不得不反过来高价求它。
这就是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05
那么,这个故事对咱们有什么启发?
其实,咱们国家正在走一条非常相似的路,只是阶段不同。
咱们也经历了全民考大学的狂热,也经历了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鄙视。
现在,咱们也开始尝到苦果了。
一方面,是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在办公室里为了一个白领岗位卷生卷死,忍受着996。
另一方面,是月嫂、水电工、装修师傅的工资水涨船高,但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去干。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有硕士毕业生去当保姆,月薪过万。很多人觉得是学历贬值、大材小用。
但如果换个角度想,这恰恰是市场在自发地纠正偏见。
市场在用高薪告诉你: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水平的家政服务(务实),比一个在办公室里做PPT的初级文员(务虚),对社会更有价值,也更稀缺。
福特年薪80万招不到修车工,这个事儿,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它打在那些唯学历论的脸上,也打在那些鄙视蓝领的脸上。
它在提醒我们一个被遗忘了的常识:
一个社会,终究是需要人来修理汽车、铺设管道、建造房屋的。
德国为什么制造业这么强?因为他们有举世闻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一个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丝毫不比大学教授差。当技工,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
而咱们和美国,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这个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
随着AI的发展,未来务虚的工作(处理信息)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因为AI太擅长这个了。
而那些必须与物理世界打交道、需要动手能力和现场判断力的务实工作(比如高级技工),反而会因为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变得越来越值钱。
所以,福特CEO的哀叹,更像是一个预言。
它预言了一个蓝领复仇的时代的到来。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不是那种顶尖的读书种子,与其逼着他去挤考公考研的独木桥,不如换个思路,去学一门真正能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手艺]。
在未来,一个能修好特斯拉高压电路系统的技师,他的收入和职业安全感,大概率会远远超过一个坐在格子间里画PPT的白领。
风向,早就变了。
只是太多的人,还沉浸在万般皆下品的旧梦里,不愿醒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