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
北宋《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漳州》在介绍福建漳州时,曾提及其辖域内有四大盐场,其中位于附郭龙溪县有三,分别为“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宋史·地理五》亦载有,“龙溪,望,有吴惯、沐犊、中栅三盐场”。受闽南方言影响,漳泉两地的地名常有同音字混用的现象,渎与犊字面意思虽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它们一致的指代对象。两条记录对后世的地理类史志影响甚大,除了闽漳地方志外,也常被全国性的文献引用,如和珅《大清一统志》、穆彰阿《重修一统志》、嵇璜《钦定续通典》、许鸿磐《方舆考证》等,均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宋元两份史志的盐场记录。
PART 01
中栅寨
明嘉靖、隆庆改元之际,划龙溪县沿海地区新设海澄县,一般认为,三处宋代盐场所在地就此转属海澄县。嘉庆《重修一统志·漳州府·土产》在三处盐场之后加注,“吴惯村,在县东南一二三都(今海沧),分属海澄”;又崇祯《海澄县志》关于沐渎最相近的记录也位于海沧,“木渎岭,俗名磁锅岭,与登云岭相近,苏竦、苏溥墓在其下”。两相对照,吴惯、沐渎盐场普遍认为位于今海沧范围内,惟“中栅”所在何处,在一众漳州方志中,竟无线索。
嘉庆《重修一统志·漳州府·土产》引用某《漳州府志》云,“有中栅保,在县南,有寨”;嘉靖《龙溪县志·卷二·古迹》,“中栅寨,在中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龙溪县》,“又县南有中栅寨,亦宋置,元废”。由此可知,龙溪县南部的中栅保,除了有中栅盐场外,还有宋代设置、元代废弃的中栅寨,二者均以所在地命名。
按卜大同《备倭记·置制》的统计,自南宋起,福建海寇日炽,官府便陆续于沿海设置水寨,其中福州设有荻芦、延祥二寨,泉州有水澳(即永宁)、法石、宝林、宝盖等四寨,漳州则有龙溪县的中栅、宁海,漳浦县的沿海等三寨。当时,卜大同对于中栅寨的“今址”并不清晰,仍停留在古老的记忆中,“若漳州之中栅寨,则在龙溪中栅保,沿海寨则在漳浦南诏坞,今为诏安县,其宁海寨在海口镇外豪门,盖绍定二年漳守李勋请建也”。至崇祯《海澄县志·卷七·兵防考》,官方也只是模棱两可地暗示中栅寨可能位于海澄县域而已,“澄,故龙壤也,宋时濒海有中栅寨,而海口濠门有宁海寨,虽戌卒无多,然耀戎章而威岛屿,居然旗鼓,非一日矣。”
PART 02
中栅保
按理说,在九龙江北岸的海沧,已经设置了宁海寨,那么与之地位相当的中栅寨应该设于南岸的月港,才符合漳州海防的基本规则以及位于县南的描述。然而,事实或非如此。
关于中栅保的具体位置,以目前笔者可考的资料,仅限于海沧的《锦里林澹斋公家谱》。在该家谱中,元至明初海沧有超越村社范围的“保”计有三处,恰好有《元丰九域志》提到的三处盐场同名,如“吴灌保东坑山(今石塘村东坑社)”、“沐渎保石囷村”、“沐渎保青礁村”、“中栅保欧垄(今后井村欧垄社)”等。
按此可知,海沧东部为吴惯保(吴灌),辖域除吾贯社外,还涵盖了大屏山,向西至少到达石塘村东坑社,吴惯盐场可能位于吾贯湾或东坑湾;海沧西部从苏岭到九龙江西北岸,几乎都属于沐渎保,沐渎盐场大概率位于青礁社;沐渎保以东,过了海口镇后,便是中栅保的范围。考虑到欧垄所在的金沙和临近的贞庵一带为优良的深水码头,而盐场则需要相对平缓的滩涂,那么中栅盐场很可能位于海沧湾内,即从温厝村的山后社到石塘村埭头社止的某处。
PART 03
海防前线
南宋真德秀曾在《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一文中,阐明了闽南水寨巡海的分工地界,“自岱屿以北,石湖、小兜主之,每巡至兴化军寨、蓼寨止;自水澳以南,永宁、围头主之,每巡至漳州中栅寨止;自岱屿门内外直至东洋,法石主之,每巡至永宁止”,由之或可断定,中栅寨应是漳州最接近泉州的海防前线,可能兼有同安县海防的重任。因当时的厦门岛尚未完全开发,因此中栅寨最适合的位置应位于漳泉海水交汇处的嵩屿。
按康熙《漳州府志·卷十七·历代兵制·宋》载,宋朝收天下兵马于中央为禁军,留守地方州府为厢军,另外受地方节制的还有配军、壮城军、牢城军等。南宋绍兴间,中央命统制官陈敏携殿前司禁军入闽平寇,因之拨六百人分为六队戍漳,仍隶属中央节制。绍定初,漳州郡守江模以文书来回费时,请将该禁军转为漳州节制,是为左翼军。绍定三年,漳守李勋请拨左翼军队将一员、兵七十人于海口镇外濠门(今海沧村)建宁海寨,并造巨鳌、大鹏船以为巡海警备。与宁海寨同为左翼军驻守者,还有泉州水澳、宝林、法石等寨,前者专门为海口镇收税护航,后三者则是充当泉州刺桐港的护卫,均代表着国家意志。
反之,中栅寨的设置却只是漳州的地方行为,据杨廷璋《福建续志·卷十七》载,宋代的漳州设有四县同巡检、中栅、虎岭、南岭、大池、沿海寨等六处巡检司,以漳州土军驻守,卜大同《备倭记》载,“中栅、沿海、海口巡检,各一员”,“中栅、沿海俱一百六人,宁海则七十人”。
如此一来,中栅寨并非一定要设在漳泉要害之地嵩屿,否则便与宁海寨距离太近,显得有些多余。且在洪武初,位于宁海寨旧址的濠门巡检司移至嵩屿时,也未见资料提及中栅寨及其旧址,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PART 04
中栅≈钟山?
那么,中栅寨便只能是海沧湾内的某处?扼守海陆要道,兼控吴惯、中栅盐场,对于漳州来说,或许更有意义?从其所处背景分析,或许是钟山、东屿、宁坑中的一个。
1.钟山
中栅的“栅”字,读音上有cè、shi、zhà、shān等四种,cè的读音见于广东地名,于闽南或可适用;shi仅见于北京地名,可直接排除;zhà、shān最是常见,假使为shān,则中栅与海沧千年地名钟山同音,中栅或为钟山原名?
钟山,宋元时也称钟林社,地处海沧东西水陆枢纽,是吴惯盐场与中栅盐场、沐渎盐场的必经之道。钟山靠海处,为四芽角,又称肆衙,传说曾为某机构驻地,莫非此处即中栅寨旧址?肆衙南边有埔尾岬角,水美宫在焉,其下则是一片滩涂,若用于晒盐,也颇为合适。
2.东屿
东屿,虽名为屿,实际上是个半岛,与嵩屿东西相对,共同扼守海沧湾,其位置之重要,仅次于嵩屿。中栅寨如设于此处,便可同时监控由外海进入漳州、同安的主要水路,也与真德秀提到的水界位置匹配。
3.宁坑
宁坑,是海沧腹地的东大门,两侧紧靠山后港、赤石港,又与嵩屿水道咫尺之间,特别是距离文献仅见的中栅保欧垄不远,可以确定此处归属于中栅保。
总之,不管中栅保具体位于何处,至少关于它的进一步信息已经明确了许多,也算是填补了宋代海沧的诸多空白。
合集推荐:
●《沧江拾遗》人物篇
●《沧江拾遗》地域篇
●《沧江拾遗》故事篇

兹土久远,追远不易,只为留存一个有温度的圭海记忆。
——Amoynotes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