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脏就像一间小房子,冠心病是房子的管道堵塞,血流不通,引起心脏缺血;心律失常是房子的电路异常,出现了不正常的跳动;房缺或室缺是房子的墙面出现了漏洞,瓣膜狭窄或反流是房门不能正常打开或关闭,都容易引起心脏扩大和衰竭;无论哪个出了问题,都需要治疗。那么作为心内科常见疾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所有的心律失常都要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包括很多类型,按来源部位分型,可分为窦房结来源的心律失常、心房来源的心律失常、房室结来源的心律失常、心室来源的心律失常、旁道来源的心律失常,按传导的性质分型,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早搏(心房来源、房室结来源或心室来源),若是24小时发作次数不超过9000-10000次,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时可能因发作频次不够,无法进行消融,一般选择药物治疗,若发作次数超过10000次,除了药物治疗,也可选择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当然,若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只能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疗效佳的术后不再需要长期服药。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来源)、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速(旁道来源),不发作时一切正常,不需吃药,吃药也没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发作后常常需要静脉输液方能转复为平时正常的心跳,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往往有根治的效果,因此不适合长期服药治疗;心律失常还有一种常见和特别的类型:房颤,持续性的房颤的治疗目的一方面是需要药物治疗长期控制心率,以免快房颤引起心衰,另一方面是药物治疗长期预防血栓引起脑中风,阵发性的房颤,一方面可长期药物治疗防止发作,另一方面是药物治疗长期预防血栓引起脑中风,但是,左房内径<45-49mm的患者,可选择射频消融手术消除房颤,可不需要进行长期预防房颤发作和抗凝预防血栓的药物治疗,或者左心耳封堵术,堵住左心耳的血栓,可不需要长期抗凝预防血栓的药物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若是没有到达起搏器植入治疗指征,则定期复查即可,不需要长期服药,也没有可进行治疗的药物。此外,某些心律失常是有原因的,比如血管狭窄堵塞、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电解质紊乱、中毒等,经去除原因后,可能得到根治,不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因此,若有心慌,应至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排除可能存在的诱发原因,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控制心率、节律及症状,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或只进行药物治疗。
误区二:所有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都应彻底消除
心脏跳动的来源部位异常、频率快慢异常或节律不规整,都是心律失常。但不是说一旦出现了心脏跳动异常都是需要治疗,或者治疗后都是需要彻底消除的。对于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来源)、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速,需要治疗,且可通过介入治疗根治的,建议彻底消除;对于心电图或24小时心跳监测(holter)查到的高危心律失常:短阵室速(包括连续室性早搏发作≥3次)、室早R-ON-T,是有致持续性室速、室颤风险的心律失常,或持续性室速,必须寻找诱因,去除诱因后仍有发作,应进行药物或射频消融手术彻底消除;对于心电图或24小时心跳监测(holter)常见的低危的各种早搏,若本身次数不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不进行药物治疗也可,不需要彻底消除,若是早搏次数多,有心慌症状,药物或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后,早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不需要也不一定要彻底消除;对于心电图或24小时心跳监测(holter)查到的窦性停搏>1.5s、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R-R长间歇≥3s、非睡眠时间最慢心率<40次、睡眠时间心率<35次、逸博或逸搏心律等有影响脑血管供血风险(比如头晕、黒蒙、晕厥),甚至影响血压(有明显不适,或低血压,或电子血压计无法测出血压)的心律失常,是无法消除的,需植入起搏器保证正常心率,以免因心跳过缓或停跳引发心脑血管供血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大部分永久性房颤患者(持续房颤超过1年),无法药物或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消除,则进行节律控制,避免快房颤引发心衰则可。
因此,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都是完全彻底消除,而是发生率明显减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消除了危险或高危风险的心律失常,即为达到治疗目的。
误区三:心律失常是急性病,药物只在需要时服用,不需要长期服用
有些心律失常是突发的,比如有熬夜、过度疲劳、药物、感染等诱因引起的各种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经及时治疗后,再发概率小,可以不需要长期服药;有些心律失常是可以经过微创手术根治或消除危害的,并不需要及不适合长期药物治疗,比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些心律失常必须长期服药,停药再发概率高,比如无诱因的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
因此,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若有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复诊,告知医生,调整药物,若想进行减药或停药,需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加减药物。
误区四:心率过慢可以服用药物,不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
目前无治疗心率过慢的长期口服药物,但同时也不是出现心率过慢就需要进行起搏器植入治疗,首先需排除引起心率过慢的原因,比如甲状腺功能减低、高钾血症、服用或过量服用引起心率下降药物(比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卡维地洛、尼群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地高辛、伊伐布雷定等)等,并且心率过慢到达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标准,才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否则门诊定期随访心率则可。
因此,若心率过慢,排除常见的引起心率过慢的原因后,进行是否达到起搏器指征评价,若达到标准,需植入心脏起搏器,以免发生因缓慢型心律失常引起的风险事件(脑缺血、晕厥、外伤、猝死等)。
误区五:发生心律失常时,情况紧急,应立马服用猛药(药物加量或联合服用其它药物)“踩刹车”
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几乎都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房颤等),而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都有减慢心率的作用,经常在急诊或抢救室遇到因自行加量药物导致严重心动过慢的患者,因此,马服用猛药(药物加量或联合服用其它药物)“踩刹车”的行为是有危险性的,并且,有心慌感觉不一定是心动过快,也有可能是心动过慢,若是已经出现心动过慢,再加量药物,则会导致心动过慢加重,甚至导致心脏停跳、低血压等危险情况。
因此,长期服用药物患者,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行心电图、血压,甚至验血检查,明确心率情况,以及寻找导致不是症状原因,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误区六:年轻人不会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里大多数跟疾病有关,比如冠心病,但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发生心律失常,门诊常见因心慌就诊的年轻人,而年轻人心律失常常见的原因为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甲亢、既往心肌炎后遗症等。
因此:年轻人的心律失常更需要至医院就诊,进行心电图、心超、验血等检查,若排除器质性疾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去除可能的常见原因如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甲亢等,若药物治疗效不佳,有符合手术指征的,可选择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误区七:中医对抗心律失常“束手无策”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有经典名方“炙甘草汤”,经典中成药“稳心颗粒”。炙甘草汤,也称为复脉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大枣、人参、麦冬、生地黄、阿胶、麻仁、生姜、桂枝。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的作用,在改善症状上有一定效果。稳心颗粒有减少早搏、改善心慌症状的效果。
因此,对于早搏不是很多,不需要服用治疗早搏的西药,但心慌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以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物改善症状,当然,需要至医院就诊,在医生经过辨明病症后,根据不同的症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治疗。
作者:张洁函 鲁成 陆阳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