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
惊险一幕:6岁娃偷喝半瓶"甜药水",5倍剂量险酿大祸!
急诊室里,一位爸爸抱着6岁儿子冲进抢救室:"医生!孩子把我的过敏药当饮料喝了!"原来爸爸有过敏性鼻炎,常备氯雷他定糖浆。甜甜的药液让孩子误以为是果汁,偷喝了近50ml——相当于成人5倍剂量!家长从监控发现后,仅用一个半小时紧急送医。医生立即指导催吐,虽然孩子当时没明显症状,但次日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出来前,全家彻夜未眠。万幸最终指标正常,但医生严肃警告:"再晚来半小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
日常生活中,可能由于家长粗心,过量喂服,或儿童好奇心强,将药片当作糖果误食。此外,许多感冒复方制剂中含有相同的抗组胺成分,合并使用也可能间接导致抗组胺药的过量服用。大部分情况下,抗组胺药是相对安全的,但如果过量服用,初期症状类似困倦,容易被家长忽视,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损害幼儿健康。因此,家长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组胺药,提高警惕,避免误服事件的发生。
抗组胺药不良反应通常在服药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服用一代抗组胺药,常见中枢抑制作用如嗜睡、头晕等,而过量服用时可能会出现嗜睡加重、心动过速等心脏不良反应。二代抗组胺药的中枢抑制作用较一代弱,过量服用时无明显症状,少数出现嗜睡、躁动。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反应,应考虑孩子可能服用过量的抗组胺药物。
急救措施:分秒必争的应对步骤
发现孩子服用过量的抗组胺药,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根据误服时间采取不同措施。
(1)误服30分钟内,此时应尽量减少药物的吸收。若孩子清醒,不要自行催吐,避免引发窒息或加重黏膜损伤,应在医生指导下催吐或口服活性炭,吸附药物,减少吸收。
(2)误服30分钟~2小时,此时药物已部分吸收,可少量饮用清水,稀释胃内药物浓度,同时需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采取洗胃等措施,并密切观察症状。
(3)误服超过2小时,此时考虑药物已大量吸收,应立即就医评估。
无论何时发现,不建议等待症状出现后再就医,部分抗组胺药可能在2~3小时后达血药峰值,可能存在延迟中毒的风险。尽快接受干预和治疗,可有效地规避风险,就医时可携带剩余药物,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毒性。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密切监测24~48小时,关注孩子是否再次出现异常症状。
预防措施:避免悲剧重演
安全存放:将药物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处,并确保每次用完立即盖紧。
正确用药:服药时应仔细核对药物剂量及频次,遵医嘱用药。不可按照成人用量随意换算,不可凭经验用药。
避免重复服用感冒复方制剂:常用的复方感冒制剂中可能含有H1抗组胺药,且这些药物品种、规格复杂多样,应避免重复使用。如小儿氨咖黄敏颗粒(马来酸氯苯那敏,5 g:0.5 mg/袋),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马来酸氯苯那敏,0.8 mg/片)。
![]()
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1:“孩子只吃了一片,应该没事吧?”
解答:某些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对婴幼儿极敏感,服用过量时应当就医评估是否中毒。
误区2:“赶紧催吐,把药吐出来!”
解答:催吐可能导致窒息或食道损伤,尤其是意识不清的孩子,应等待专业医生处理。
误区3:“喝大量水能解毒?”
解答:过量饮水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只需少量饮水稀释,切勿灌水。
误区4:“孩子睡着了,让他休息就好。”
解答:嗜睡可能是中毒表现,需立即检查呼吸和脉搏,防止病情恶化。
结语:
儿童误服抗组胺药过量的风险不容忽视。家长们请牢记:
严格按剂量使用,妥善存放药品,警惕儿童误服。一旦发现孩子误食或出现嗜睡等异常症状,立即就医。
孩子的健康需要细心呵护,科学用药是第一步。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杨婉玲
一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祁俊华主管药师
二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郑伟副主任药师
终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莫小兰主任药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