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澳药械通”政策支持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郭军、陈小明教授团队日前成功完成全国首批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植入手术。该手术标志着我国在猝死预防与心律管理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使粤港澳大湾区内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率先用上国际前沿的“心脏救护车”。
血管外除颤器为高风险患者带来新希望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胁,每年约有50万至80万患者因此丧生,幸存率仅为1%~2%。对于曾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具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而言,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
此次手术采用的EV-ICD,作为国际新一代植入式除颤装置,使用寿命达11.7年,并具备1.5T和3.0T全身磁共振兼容能力。一位40岁的患者张先生因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慌并伴有一过性黑朦,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室速发作,属于心脏猝死高风险人群。在了解到EV-ICD可降低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并支持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后,他与家人共同选择了这一治疗方案。
![]()
专家解读:每一分钟都关乎生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专家郭军教授指出:“室速或室颤发生后,每延迟一分钟除颤,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10%。”他强调,植入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EV-ICD能够通过无痛高速起搏终止室速,同时减少经静脉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为确保手术顺利,郭军与陈小明教授团队术前通过胸部CT评估患者解剖结构,规划电极植入路径,并联合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讨论。术中,在麻醉及心外科团队配合下,电极植入稳定,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通过。患者术后次日转回普通病房,恢复良好。
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暨大附一院将持续引进国际先进药械,深化粤港澳医疗协作,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与国际同步的诊疗服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王雪 张灿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