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王丽杰 制作、剪辑:李佳为、张之涵)
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以下简称“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正式投运。从2004年转场时的“乘势而上”到如今“5条跑道+3座航站楼”的“展翅高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每一次迭代升级不仅是自身能级的跃升,更彰显了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的实力,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民航篇章贡献着重要力量。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白云机场供图)
T3航站楼是“花城”广州的新地标:在“羊城花冠”的造型里,藏着岭南山水的意蕴。其也是中国民航的新样板:数字孪生、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建造,定义新一代航站楼的模样。其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引擎:汇聚航空、公路、铁路(城轨)等多种交通方式,天空、地面连接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推动广州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地位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T3航站楼不只是一座智慧枢纽,更是中国民航以全链智能破解全球大型航空枢纽建设难题的标杆——从建造端的数字精准作业到运营端的孪生动态服务,再到未来的全域生态引领,每一步都深度融合“中国智造”的创新基因,持续刷新全球航空枢纽数智化发展的新高度。
![]()
白云机场T3航站楼登机口(冯文生/摄)
创“广东机场模式”
树全球智慧建造新标杆
在T3航站楼拔地而起背后,是一套颠覆传统基建模式的“智能建造方法论”——以“全业务链BIM体系+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广东机场模式”,用数字化筑牢智能化根基,以智能化提升数字化价值,让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升级。
在建设和管理阶段,T3航站楼创下两项“行业首个”,改变了传统机场建造模式的底层逻辑。作为中国首座全面应用BIM智能技术建造的大型枢纽机场航站楼,T3航站楼开创性地在实体建设前通过数字化技术在电脑中“孪生”出整座航站楼。施工方严格按模型推进,大大减少了设计冲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了成本。
依托BIM技术,T3航站楼也成为中国首座无纸质档案的航站楼,所有建筑信息均以“空间数据+设施设备信息”的电子数据包形式留存,取代传统纸质档案。这些精准的电子数据不仅为施工阶段提供实时参考,更成为后续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的核心支撑,让航站楼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数”可依。
![]()
白云机场T3航站楼全流程自助系统(张永林/摄)
智能建造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降本、提质、增效”的实际成果中。在设计施工阶段,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搭建了3400余个全要素BIM模型,涵盖1700多万个建筑构件,通过数字模拟提前排查问题——小到管线碰撞偏差,大到施工方案优化,所有隐患在开工前清零,避免施工拆改返工,节约工程建设成本3000余万元;禁飞区倾斜摄影建模、3D扫描毫米级精度核验、AR(增强现象)验评实模比对等技术的应用,更让施工现场管控实现透明化、精准化,成为大型交通枢纽“数字降本”的典范。
T3航站楼的智能建造实践更获得国际权威认可,彰显中国智能建造的全球领先水平。2025年9月24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全球性BIM技术竞赛building SMART open BIM国际大奖赛(以下简称“bSI大奖赛”)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智能建造项目从全球129个申报项目中突围,斩获建筑施工类最终大奖,这是中国民航机场建设工程首次斩获这项殊荣。截至目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智能建造项目累计获得民航科学技术奖、国际光辉大赛奖等50余个智能建造类奖项,广东机场集团更成为中国民航首个bSI大奖赛战略会员,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从技术输出者升级为标准引领者,牢牢掌握全球机场智能建造的话语权。
![]()
全流程数字孪生赋能
旅客体验进入“无感时代”
如果说智能建造是T3航站楼的“数字骨架”,那么孪生驱动的智慧服务就是它的科技内核。依托建设阶段搭建的数字孪生底座,T3航站楼将旅客出行全流程重构为“无缝化、精准化、无感化”的数字体验,构建起真正的无感化旅客服务网络,推动航空服务从“人工主导”向“人机共智”转型。
T3航站楼采用的旅客全流程自助系统以算法为关键调度引擎,覆盖值机、托运、安检、登机全流程,精准消除传统出行中的痛点,实现全链路无感通行,探索“秒级响应”出行链路。该系统支持身份证、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等多种证件自动识别,提供多语言界面和电子登机牌,联程旅客可一次性办理多段值机手续,大幅简化中转流程,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旅客少跑腿”。
记者在现场看到57台人工/自助可转换设备可根据客流实时切换模式——高峰时段开启“自助速通”,集成称重、标签打印、条码扫描等功能,旅客扫描证件或登机牌即可完成操作;遇到特殊场景,立即切换到人工辅助,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既发挥技术的高效优势,又保留人工服务的贴心支撑。
![]()
白云机场T3航站楼内景(李威/摄)
国内出发区域创新采用集中安检验证模式,21台双门自助核验设备每6秒钟完成一次旅客身份核验,误识率低于0.1%;配套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回筐系统实现了“人—筐—包”精准绑定,可实时追踪筐位、自动回收空筐,用主动化感知提高安检区域的通行效率。而在登机环节,旅客无须出示任何凭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即可自动匹配航班信息,实现“空手无感登机”,确保出行更便捷、更高效。
T3航站楼的智慧服务始终围绕旅客需求展开,用技术传递人文关怀,将智能化延伸到出行的每一个细节。作为国内首座全面应用多模式智能行李机器人的航站楼,6台行李机器人提供“引导导航、助力推行、自动跟随”三重服务,精准适配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老年人、携童家庭等群体,让每一类旅客都能享受到定制化的智慧服务,实现服务无差别、关怀无边界。
此外,高频使用的卫生间也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智慧升级:门口显示屏动态更新厕位状态/母婴室使用情况,帮助旅客减少找厕位时间;内部传感器实时监测洗手液、厕纸余量,避免缺耗尴尬;温湿度、气味数据联动净化设备,即便在高峰时段也能保持空气清新,用精准化服务把贴心落到实处。
![]()
白云机场T3航站楼智慧卫生间(陈汉添/摄)
搭建全域数字底座
打造可复制的数字方案
T3航站楼的智慧实践从未止步于一座航站楼的升级——在建设之初,团队就以数字孪生为核心,布局“从单一设施智能到全域航空生态智能”的跃迁,推动智慧机场从“局部优化”迈向“体系重构”,为中国民航乃至全球大型航空枢纽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方案。
基于建设阶段的BIM模型,T3航站楼已建成“物理机场—虚拟机场—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数字孪生平台,具备“静态可视、数据可通、动态可感、业务可控、态势可预、决策可优”六大能力。通过融合物联网数据与业务数据,平台可提前预判通道拥堵、航班延误等风险,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推动机场运营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管控”,让“安全更可控、运行更高效、服务更有温度”的智慧愿景成为现实。
![]()
白云机场T3航站楼夜景(张永林/摄)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T3航站楼依托三大核心系统,打造机场运营“智慧大脑”:物联网中枢覆盖2000余个点位传感器网络,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80%,实现温湿度、能耗全自动化调控,构建航站楼神经感知网络;T-CDM(航站楼运行管理系统)平台实现高度电子化、平台化、自动化,航站楼运行管理事件流转时间缩短80%,自动处理设备故障、无人包裹等大多数运营事件自动化程度处于国内机场前列,推动管理从“人工干预”转向“数据驱动”;运控系统整合全机场运行业务,推行TAM(全机场管理)运行管控模式,搭建标准化数据底座,实现航班计划、枢纽中转的智能协同调度,打造“全域协同、高效联动”的运营新范式。
从建造到服务,再到全域生态,数字孪生不仅让基建“建得更聪明”,更能让出行“变得更美好”,让航空枢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字引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T3航站楼为新起点,持续深耕数智化领域,不断突破服务边界、创新运营模式,努力打造更智能、更高效、更具人文关怀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为全球大型航空枢纽数智化转型提供“白云样本”,向世界一流机场稳步迈进。(中国民航报 记者郭瑛)
光点
![]()
智能化技术在新建筑中
构建民航智慧新生态
3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投运,在“主楼+六指廊”的构型中落地“无纸化通行+智能安检”;4月,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投运,融合“天山”主题与“丝路”文化元素的建筑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10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羊城花冠”以“5条跑道+3座航站楼”展翅高飞……当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为机场注入能量时,机场呈现出“能思考、更智慧、有温度”的新模样。
智能化技术让机场能思考,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管控。安全始终是机场运营的核心命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采用的集中安检验证模式误识率低于0.1%,用主动化感知提高安检区域的通行效率;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智慧机场安保控制中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风险隐患精准识别和异常事件高效处置。这种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不仅减少了人为疏漏风险,更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让旅客出行更安全。
智能化技术让机场更智慧,“数据多跑路”助力高效运营。全要素、全流程的数据“跑起来”,才能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机场运营效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采用全业务链BIM(建筑信息模型)体系数字孪生技术,在实体建设前便完成整座航站楼的数字化建模,让航站楼在诞生之初就具备智能化运营的基因;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离港航班推出排序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叠加智能算法,对出港航班进行自动预排序,让航班推出排序决策提速45%。“云大物智移”等技术重新定义了机场资源,驱动数据高效流通,助力机场在降本增效的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智能化技术让机场有温度,在无感服务中体现着科技的关切。从值机到登机,全流程自助化服务正成为国内机场的标配: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采用全国首例三门式安检验证闸机,旅客通行速度达4秒钟/人,是传统人工方式的8倍~10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秒级值机”“双模托运”“无感安检”无缝衔接,57台可转换自助设备兼顾客流高峰的处置效率与特殊场景处置要求。“无接触、无纸化”的服务模式不仅是功能的升级,更让服务精准触达需求。
智能化技术既是建设阶段的增效利器,也是运营过程中的优化引擎,更是服务旅客的知心纽带。如今,数字孪生技术已在多个机场得到应用,通过在虚拟空间打造机场“克隆体”,进行仿真模拟与优化,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无缝衔接;自动驾驶载具、AI(人工智能)驱动的无障碍服务机器人将进一步完善“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数据中台整合空侧航班动态与陆侧交通数据,通过AI算法实现运力调度精准匹配,显著缩短旅客接驳等候时间……未来,智能化技术的深度渗透将继续推动机场升级,在新建筑中构建智慧新生态。(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
![]()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5年11月19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张 薇
校对|张 彤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