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这事,真的是“钱到位不难选,钱不够挑花眼”。有些人预算紧张,就想着从楼层上省一点,哪里便宜买哪里。结果刚住进去不到半年,抱怨声一堆。
![]()
有置业顾问说得直白:“买房能凑合,但楼层不能凑合。”因为你省下的那点钱,往往会在未来几十年的居住体验里,慢慢把你折腾回去。
很多过来人都提到,预算再卡,也尽量别碰下面这4个楼层,看似便宜,其实暗藏苦头。
![]()
一、1层——便宜是真便宜,但代价也是真“多”
很多人被1层诱惑过:价格低、看房时走进来挺方便、还不用等电梯。但大部分住过的人,只要条件允许,都会说一句:“下次绝对不买。”
住1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潮湿。
别看现在的小区排水做得比以前好,可只要楼栋边上绿化密、地势低一点,雨季湿气依旧能往屋里钻。时间久了,墙面会起皮、柜子会返潮,床底甚至能长霉斑。
另外,蚊虫也比其他楼层多。夏天一开窗,飞进来的小虫子能让你怀疑是不是住在小河边。
![]()
噪音更是无法回避:
孩子在小区里吼几句,声音能直接灌进屋里;外卖小哥、快递车来来回回,刹车声一天几十次;有些楼栋1层还紧挨着垃圾房或人行道,晚上一点都安静不下来。
有些开发商会给1楼送个小院,看起来挺美好,住进去才知道,它带来的维护成本和蚊虫数量,是成倍增加的。
![]()
二、7层(无电梯)——“楼梯地狱”,每天都是耐力测试
如果是老小区、或者多层住宅没有电梯,7层绝对是最尴尬的位置。不高不低,不轻松也不舒服,人住在中间却最累。刚买房那会儿,有人觉得爬七层还能接受,可真正坚持不到半年,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态。
你会发现,搬个大件家具得花好几个壮汉,还得休息两次;家里老人来住几天,每上一次楼都得扶着楼梯喘半天气;小孩上幼儿园忘带东西,你再回去拿一趟,都能让你气血上头。
![]()
三、顶层——阳光好,但麻烦比光线还“刺眼”
顶层的确有优势,看起来亮堂、视野也比中层好。可住进去了你才会明白,顶层不是“住得高”,是“问题多”。
夏天的热量最明显。同样外墙、同样户型,顶楼的温度能比10楼高两三度,晒一天屋顶,那种闷热不是开风扇能解决的。有些业主不得不夏天靠着空调硬撑,电费少说也要多几百。
![]()
更让人操心的是漏水风险。
现在不少楼盘做了防水,但防水这东西不怕你防得好,就怕隔壁出个问题。楼顶有人装空调、乱打孔、堵了排水口,都可能影响到你家。一旦出现漏水,不光处理麻烦,还会影响生活,一修就是大半年。
很多当初因为便宜才买顶层的人,住几年后基本都认了:“买便宜楼层像捡漏,结果最容易漏的就是水。”
![]()
四、设备层上下两层——便宜不是没有原因
有一些楼栋设计,会在某一层设水泵房、设备房、避难层。设备层的上下两层,永远是最便宜的。但便宜的原因,你得住过才懂——噪音真的很要命。水泵房运行时的低频震动,会让你感觉晚上床在轻微颤。白天没事,到了夜深人静,声音更明显,像永远停不下来的嗡嗡声。
![]()
住在设备层楼上的人,打孔都不敢随便打,因为楼下管道密密麻麻,隔音材料厚度不足,一不小心就造成麻烦事。
更尴尬的是,物业也无法让噪音完全消失,因为设备本来就要不断运转。你投诉,他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调试”,噪音永远不可能消失。流通性也差很多,买家看房时只要被这种声音“问候”一下,心里直接划掉这一层。
![]()
买房时,预算当然重要,但预算紧也不能在楼层上盲目选择。楼层影响采光、噪音、通风、安全、保值能力,影响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所以,不急的话,多看几套,不要为了便宜牺牲居住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