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市教育局发布通报,公示了自2025年7月份以来查处的26起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典型案例。
这26起典型案例中,包含8名在职教师,他们均因为参与违规有偿补课被查处。目前,这8名在职教师有4人已被教育部门根据相关规定、违规补课的情节以及职务、身份的不同,给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退还所收费用、停发绩效工资、停课,取消职称、荣誉以及取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申报人才计划等方面资格的处分;其余4人因查处时间较晚(2人10月查处、2人11月查处),尚未给予处分,正在履行处理程序。
![]()
一如往常,长春市教育局的通报一经发布,网友们展开了热议。
有网友觉得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有需求的学生补课无可厚非,只要价格合理即可,没必要打击处罚。
有网友反驳称,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教育部明确规定禁止在职教师违规参与有偿补课,就必须执行,更何况人都是有趋利性的,如果不严厉打击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那名他们在学校就不会尽心尽责教学,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参加他们办的补习班和辅导机构。
有网友认为教育局的处罚还是太轻了,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因为很多在职教师一个寒暑假靠给学生补课随便可以赚几十万,记过处分、降低岗位等级根本不痛不痒,只有吊销他们的教师资格证,让他们不得再从事教学事业,才能以儆效尤。
有网友表示在职教师参与违规有偿补课的情况非常普遍,这8名教师不过是没有背景、关系不够硬的“倒霉鬼”而已,被教育局作为典型案例交差。
也有网友觉得,光靠处罚遏制不住违规补课,因为补课的需求客观存在,建议建立相关机制,对校外培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才能满足学生补课需求的同时,有效遏制违规补课现象,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都是明确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的,尤其是自“双减”以来,更是持续严厉打击在职教师违规补课。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职教师参与违规补课的现象依旧如野草般泛滥,随着一次次专项行动对违规补课进行打击整顿后,在职教师反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他机构因为生源缺乏纷纷撑不下去了,他们则凭借职业身份的优势,成为“地下补习班”的主力,收费也越来越高。
正如部分网友所言,被查处的跟参与违规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数量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根本没有震慑效果。
![]()
为什么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的现象屡禁不止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提分刚需。目前,中考、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属性未变,分数仍是升学的核心指标,在残酷的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下,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相反依然普遍存在,并不惜血本让孩子补课来提分。
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参与有偿补课的收入要比教师本职工资高得多,在职教师一个寒暑假靠给学生补课赚几十万的案例不在少数,尤其是自“双减”以来,校外补课的收费涨了好几倍,诱惑力更大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在职教师都铤而走险了。
三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分数导向” 。现在考核学校、教师核心标准依旧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了提分,补课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校内补课很容易暴露的情况下,学校支持校外补课或纵容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
四是监管存在难点。在职教师进行有偿补课的场所通常都在居民楼,隐蔽性特别强,加上家长担心孩子被“穿小鞋”,即便知道了也不敢举报,,形成了“民不举、官难究”的困境。
![]()
总的来说,在职教师参与违规有偿补课的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但是正如部分网友所言,单从教师端出发,这种困局也并非不可破,加大违规成本即可。除了将违规补课行为与职称、评优、薪资深度挂钩,还要与职业身份关联上去。若一旦查实,便会失去公职甚至连从事教育行业的资格都没有了,那效果自然会非常显著。
![]()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