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秋韵浓,文脉续新章。11月16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文联、西安美术学院、周口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脉守望:书法作品巡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
开幕式现场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雷晓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胜伟,河南省美术馆馆长董继武,中国国家画院理论所研究员、项目策展人任军伟,张伯驹亲属代表楼朋林、楼朋竹,周口师范学院校长张宝强、副校长刘伟,张伯驹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杨箴红,美术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桑林出席开幕式。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河南省美术馆和周口师范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各地的书画爱好者、媒体记者、项目组成员参加开幕式。
![]()
张宝强致辞指出,周口师范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学校将张伯驹研究作为重要的科研工作,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周口与西安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之地,此次巡展是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希望通过展览深化校际学术合作与美育教育,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
雷晓辉致辞指出,张伯驹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跨时代文化对话的先行者。西安作为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重镇,镌刻着先生深耕艺术的深刻印记。此次展览以“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爱国情怀为内核,既是对先贤初心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动能。
董继武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陕西与河南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此次展览搭建起陕豫两地文艺互鉴共进的桥梁,希望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强跨区域学术交流与创作互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楼朋林作为亲属代表致辞,她追忆外祖父张伯驹为守护华夏文脉倾尽一生,在动荡年代携《平复帖》《上阳台帖》等国宝辗转西安,以实业纾困、以专栏传文,使西安成为其践行“以生命护文脉”信念的核心阵地与成长为文化巨擘的沃土。同时,她向展览主办与承办单位及为展览付出心血的艺术家、工作人员致以谢意与敬意。
任军伟立足赓续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详细介绍了本次巡展的核心内容与艺术特色。他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激发传统内在活力是重要命题,张伯驹潘素夫妇以毕生坚守与实践,为当代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深刻启示与精神滋养。
![]()
![]()
![]()
![]()
![]()
![]()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张伯驹的《唐王之涣诗》《兰惠图》等书画真迹笔墨精妙、气韵清雅,其独创的“鸟羽体”兼具碑帖精魄与文人风骨;潘素《溪山晚霭》《青山深处有人家》等青绿山水作品,尽现张大千盛赞的“神韵高古,直逼唐人”之境。来自高校师生、文博界专家、艺术爱好者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观赏交流探讨间,沉浸式感受浓厚文化意蕴。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观展不仅领略了大家风骨,更直观体悟到中华文脉的绵延力量,深刻认识到优秀书画作品在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价值。
据悉,本次巡展已在北京、长春、南京、上海等多城圆满举办,西安站持续至11月21日,并将于郑州收官。此次多地联动展览,既系统呈现张伯驹突出的艺术成就和真挚的家国情怀,更使其“以艺载道、以藏报国”的精神跨越百年、熠熠生辉,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文/张迎甫 图/郭巍巍、李士仓
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