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似乎全国各地的气候都异常,十月下旬的西安,突然变成了一座阴雨涟涟雾气蒙蒙的灰色城市。但这种天气也有其妙处——
它把黑暗放映厅里的色彩衬得尤其鲜亮。
跃入眼中的色彩饱和度,与今年十月下旬西安举行的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中的春光二字相得益彰。这个主打短片的影展,今年收到了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1538部短片报名,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展映,最终由五位评委评选出11个奖项颁发给各位优秀青年导演。
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如今已颇具规模,但它与多数国内影展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艰辛。从2013年的影展雏形——在电影教室中举行的学生作品展,到2025年全程在西影园区内举办的西部电影盛事,影展一路上对青年影人的陪伴始终如一,但旅途却绝非平坦。
春光之路
如今的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从12年前的“春光学术影展”开始起步;2016年,这个影展走到了更广泛的大众观众面前,不仅在西部电影业,更在全中国电影业内积累起知名度。
到2021年,影展收到的报名短片已超过400部,即便它在当年只设立了奖项,还没有设立具体的奖金。
但2021年却是春光影展差点没能迈过去的坎。由疫情引发的一次次延期,使影展招致了不少不公正的质疑,让影展初创者和策展人魏龙彪的意志有点消沉。而在这个时候,是影展的贵人,对电影新生力量始终出力支持的万玛才旦导演对影展的鼓励,让他撑了下来:
“每次我非常不好意思地通知万玛导演影展又要延期时,他都会安慰我说没关系。他也一定会如约在影展落地的时间和地点出现,给予支持。”
![]()
熬过2021年之后,春光影展终于遇到了重要转机。影展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关注,西影厂在上世纪70、80年代是青年导演的摇篮。西影集团制作并出品过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黄建新的《黑炮事件》《错位》,以及吴天明的《老井》等名作。
经历市场转型和国企改制后,西影集团的底蕴与经验仍在,也迫切有着复兴西影精神、扶持青年导演的需求。西影与春光就此一拍即合,双方在征片选片、节展流程、宣传渠道、资金与场地的提供等方面携手构建,共同成就了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如今的面貌。
![]()
2022年,陕西导演白志强的《拨浪鼓咚咚响》为西影·春光青年影展开幕
在五年的合作中,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也在渐渐明确自己的身份。影展一直都对报名短片有着两个维度的评判标准:一种基于传统叙事性和技术完成度,另一种则基于作品和创作者本身不拘一格且偏重创新实验的个性,于是这两类作品在入围后,分别会被归入以“春风”为名的主竞赛单元,和以“野火”为名的特别推荐单元。
而在2023年,影展又在重振西部精神的指导原则下,增设了以“呐喊”为名的西部单元,着重聚焦西部视角,将影片背景地限定于内蒙古、西藏、新疆、陕甘宁、云贵川等13个省市自治区,推动青年创作者在其中进行种种关乎信仰与现代、传统与世俗、身份与认同的思索。
在陀螺电影全程参与的第九届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这四天时间里,被归入上述三个竞赛单元的30部短片在西安西影电影园区轮番上映,既直观展现出国内青年短片创作者的艺术偏好,也鲜活地呈现了他们当下的生命体验与精神状态。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查看本届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荣誉名单
过去:
对传统的坚持
我没能对本届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所有创作者的教育背景做出精确统计,但入围竞赛单元的三十位导演,绝大部分是出身自电影制作专业。他们有些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有些则拥有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影视相关教育背景,且部分导演依旧在深造过程中。
这种情况使我们能从许多入围导演的创作中,清晰看到对于电影这门艺术和手艺的尊重与坚持。
譬如对剧本和人物的精雕细刻:宋一博导演的汶川题材短片《顺流而下》,便兼具对事件亲历者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剧作技巧,是对《万箭穿心》式国内现实主义影片的继承,其中明显可见学院教育的培养痕迹。
![]()
《顺流而下》剧照
另一条贯穿在青年短片作者中的线索则是迷影精神。
这在本届影展观影气氛最热烈的短片《摩托日记》(导演:颜海)和先前入围过FIRST青年电影展的作品《寇比力克,我爱你》(导演:泽凡)中尤为突出。前者是对王家卫式独白、昆汀/周星驰式人物关系和李小龙功夫片元素的解构重组,后者则用片名致敬库布里克,用叙事外空间致敬大卫·芬奇,用Bossa Nova配乐和都市明信片镜头致意伍迪·艾伦。我们能从这些影片中看到迷影青年的玩心:短片作品不一定要承载直面现实和社会话题的义务,把前人用过的招数拆解、组合出新花样,搭配出新味道,同样能给人带来纯粹电影层面的愉悦。
![]()
《摩托日记》海报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年轻导演对于成功前辈的借鉴痕迹:
藏语作品《围栏》(导演:拉旦乙亥)的视觉效果和虚实交织的叙事策略,都让我们想起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韩天楚的《喀秋莎》既能让我们想到该片监制班宇的小说作品,也能想到由他担任文学策划的《漫长的季节》;宋东旭的《骑你的马》拥有考里斯马基和贾木许式的冷幽默;张迅赫的《逐渐偏移》则带着几分日式青春片如《你的鸟儿会唱歌》的影子。
![]()
《喀秋莎》海报
上述青年导演某种程度上都在进行一种对过去的回望,从前人的创作中寻找养分。这也是学院派影人很难绕过的路径。或许借助这些习作,他们假以时日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未来:
对边界的拓宽
与上述作品对应的,是本次影展中部分作品对于传统剧情片/纪录片形式的自觉突破。作为艺术创作,它们或许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在相对缺乏实验电影土壤和文化的国内,它们依然是一股如同新鲜空气的存在。
在本届影展的获奖名单中,我们便能见到多部这类影片的身影。获得评委会荣誉奖的《野鸦》(导演:徐简明)用极具冲击力的图片蒙太奇手法,构建出一段兼具鬼魅与童真的私人记忆;同获评委会荣誉奖的《狂》(导演:王锐)则将实拍、漫画、弹幕、内心空间与外部空间随性糅合,描绘出一位沉浸在丰富内心世界中的画师的美丽精神状态。最具艺术探索奖得主《回留》(导演:史家豪)用一段呈现空宅内部空间的长镜头,串起一个河南家族的往事,在剧情片/纪录片/美术馆电影的边界上游走;最佳导演奖得主《台风降落之前》(导演:王煜)虽然讲述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少年帮派故事,但它迷幻的黑白广角影像和无限趋近POV视角的手持跟拍镜头,都让观众有种置身于第一人称游戏中的参与感。
![]()
《野鸦》海报
获奖名单之外,同样有几部作品拥有值得嘉奖的实验性。
周亦辂的《中间之地》用一张张静默面孔和画外音的组合,探讨着语言本身的可操纵性,和本土文化在时间推移下的异化与流失;刘博濠的《尼斯错》将代表物理原生质地的16毫米胶片和AI生成的角色声音进行结合,质疑着情感在约会软件时代的可靠性,及影像声音构成在当下的真实性;张南西的《荆棘鸟》则在相对传统的故事中,包裹了诸如监视器视角和倒放镜头之类的超现实质感。
![]()
《中间之地》海报
上述作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传统电影思维的框架中跳出,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角和触感。我们还不确定它们的导演会在将来的创作中走向何方,但这种如水一般的流动性,或许正是最能与当下时代同频的自由。
西部:
过去与未来的纠缠
也有许多作品在同时被过去与未来撕扯。它们大多出自聚焦西部题材的“呐喊”单元,创作者借助作品沉思着民族遗产与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关系。
两部拍摄于内蒙古的短片《骑你的马》(导演:宋东旭)、《迁途》(导演:吉日泰),以及哈萨克题材短片《双眼皮》(导演:乌拉尔·库尔曼江),便不约而同地将马作为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既象征在当代社会依旧健壮的民族精神,也暗指着影片主人公在剧变时代的身份认同。
![]()
《双眼皮》海报
摩托车和卡车这些工业时代的产物,同样在“呐喊”单元出镜颇多(《摩托日记》《骑你的马》《热土》)。它们用引擎轰鸣声勾勒出一种更为现代的野性,同时也承载着在走向新生活的同时对于过去的不舍。
![]()
《热土》海报
这些作品往往承载着生动的细节。譬如在《热土》中,导演白玛友珍便借片中人物之口道出了藏民对手机前置摄像头的警惕: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不喜欢用它进行自拍或是视频通话,因为经筒在这些视频中的旋转方向是反的。
对民族文化的坚持和对自我身份的叩问,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对话,它们也势必会在时代的演变中继续下去。
当下:
捕捉时代脉搏
当然,电影人不能只活在过去与未来,或是夹在中间对它们进行沉思冥想。捕捉当下的能力,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电影人之中的珍贵品质。
而在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同样有影人做到这点。
获得本届影展最佳影片奖的《曱甴家庭》(导演:何卓斌),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澳门水果商贩家庭的世界。在题材和美学方面,它与《白日之下》《窄路微尘》《但愿人长久》等近期香港现实题材电影异曲同工,展现着底层群体在逼仄空间和艰难境况下不灭的生命力;而在制作方面,《曱甴家庭》无疑也是本届影展水准最高的一部,恰如其分的摄影,满载细节的美术,力道精确的表演和饱含余味的剧本和导演,共同组成了或许是本次影展中唯一的一份满分答卷,获得最高大奖实至名归。
![]()
《曱甴家庭》海报
《曱甴家庭》回应了当下的社会问题,而获得评委会荣誉奖的《虎与龟》(导演:徐天琳),则用新鲜轻盈的视听手法捕捉到了当代生活的脉搏与节奏。这是一部带有些许纪录片元素的剧情短片,讲述一位越剧团少女在当下世俗与传统越剧训练/演出之间的自由穿梭。旧艺术与新时代之间的错位与重新磨合,自然是影片想要诉说的主题,但影片的更精彩之处却在主题之外:年轻人与中年广场舞者共舞,在游戏厅里捕捉舞曲律动,在社交媒体上编织具有普适性的情感段子,所有这些非剧情场景并不意欲探讨深刻主题,却在对当代年轻人的呼吸与心跳进行精确捕捉。
![]()
《虎与龟》海报
借助少女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舞动,原本古早的越剧选段也在片中活了过来,老一辈人与年轻人的喜好,在这一刻似乎不再有分别。
这也是我个人在青年影人之中期许更多的品质:
将身体性转化为银幕上的律动,让创作逃脱出固有思维框架,焕发出纯粹的生命力。
短片之后
对于全程参与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的记者来说,短短四天内大批量看完三十部短片后,会产生一种从饱和重归平静的空虚和耗尽感,而这对影展主办方和入围导演们来说也是一样。众多对电影满怀热情的人,从各地聚在一起观摩彼此的作品,并与资深业内人士对话,最终幸运儿们会以获奖收场,与朋友和同道中人们分享喜悦,整个热闹的派对随之落幕。
此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然后呢?
短片作为一种自由度更高的体裁,不一定非要遵从剧情片格式,也不一定非要注重叙事完整性,这些特点都有助于青年导演在创作中放飞想象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很少有青年导演不想拍自己的长片,如果有志于在电影行业深耕,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路径。但从短片到长片的跨越,又谈何容易。
这个问题大概也让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纠结了许久。于是在今年,它推出了一个突破性举措:
联合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共同推出“中国西部电影人才孵化基地——春光青年影人支持计划”,为优秀青年导演提供从项目开发、创作指导到资源对接的全流程孵化支持,助力其完成从短片到长片的跨越式成长。
![]()
据影展策展人魏龙彪介绍,这个由西影·春光酝酿三年终于推出的支持计划,本身就是在践行影展的初心,该计划将会覆盖到影视制作流程的方方面面——
从剧本修改、版权事宜,到视觉指导;从摄影、剪辑、美术到录音等各个工序;从提供剧组实践见习机会,到提供样片制作资金和拍摄场地,再到对于影展或创投活动报投事宜的指导,甚至包括对项目报批流程的经验传授,和最终项目的融资落地……春光青年影人支持计划都将努力为影人提供帮助,争取让青年影人从短片向长片的过渡变得顺利。
![]()
依托影展渠道,背靠西影资源,明晰地方属性,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正在为青年影人开辟一条通往长片导演事业的可行通道。
但所有的帮助大概都是相互的。在提及多年来将影展坚持推进下来的理由时,魏龙彪没有言它,只提及了青年电影人们眼中的激情之光:
“他们的赤诚与热情,他们对电影的信念,他们想要将电影作为毕生志业的决心,这些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也是让我们坚持把影展做下去的最大理由。我们会主动出钱为入围影人制作DCP,从而保证他们的创作能更好地被看到,我们会把获奖影人带到金鸡影展再度接受掌声,会为青年影人搭建尽可能有效的平台……
“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努力尝试和年轻电影人们一起,做点有价值的东西出来。
我们真的是一个很认真地在做事的影展。而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也值得被看见。”
/TheEnd/
*感谢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创始人魏龙彪对文章的慷慨协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