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十年时间,足以让一个行业从蓝海变成红海。
2015年,当网易云信以SDK形式将IM通讯架构封装起来交付给企业开发者时,它开启了一个时代——让每个APP都能快速拥有通信能力。十年后的今天,这个使命已然完成:中国11.23亿网民,99.4%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几乎所有APP都内置了通信功能。
这让曾经的"修路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当通信技术成为"水电煤",路的尽头是什么?
这也是一代技术服务商的缩影,在AI浪潮冲击下,他们从曾经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被批判、被颠覆的对象。他们的命运不外乎两种:固守阵地,逐渐被遗忘,或者拥抱变革,在颠覆中找到新生。
网易云信选择了后者,它有明确的转型战略、扎实的客户基础和相当的技术积累。挑战同样明显,需要在维持现有业务的同时实现快速转型,需要面对激烈的多方竞争及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
结果如何仍需时间检验。
这本质上是一场“在飞行中更换引擎”的系统工程。对于网易数智副总经理、网易云信总经理段毓铮来说,他需要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取舍,找到一个既能避开巨头碾压、又能建立自身优势的生态位;又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妥协,让一个拥有十年通信技术积累的团队,快速转型为AI原生组织。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他在颠覆创新与稳健经营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而由AI引发的行业重构,才刚刚开始。
网易云信代表了企服公司在AI时代的转型样本,而网易云信的十年转身,也成为中国众多企服公司在技术革命冲击下寻找出路的缩影。
1、当“修路”触及天花板
网易在多年以前就有丰富的通信产品打造经验,网易云信核心团队脱胎于易信、网易POPO等即时通讯产品团队,在此基础上,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特性做了全面改造和升级。2015年,网易云信上线,以SDK形式,将IM通讯架构封装起来交付给企业开发者。
作为网易ToB业务中最早实现商业化的产品线,网易云信花了10年时间,从最初的IM即时通讯,扩展至视频云、对话式智能体、短信、云原生等领域。目前接入235万企业开发者,全球注册应用超过80万,月均消息量高达3400亿条,在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
这些数字代表着网易云信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也代表着传统融合通信的天花板已经越来越近,行业已经陷入了“泥潭博弈”。截至2025年6月,中国互联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超过99.4%。
当所有APP都已完成通信能力的内置,当“修路”时代宣告结束,通信云服务商们不得不思考:路的尽头是什么?
段毓铮判断,通信行业增长空间和增速已经无法满足云信的追求。为了拼参数卷价格,厂商们只能研发一些过剩功能,越是头部,收益空间越窄,甚至达到某个平衡点后,大家都得不到回报。“即时通讯打了这么多年,有点像两个小孩子在泥潭里面玩丢泥巴。”
网易云信决定从通讯层再向上走一层,从“传输信息”的管道,跃升为“处理业务”的助手:IM与RTC作为信息通道,本身与通道内流动的信息价值关联有限,商业模式天花板清晰可见;而数字员工直接切入客户的核心业务流程,解决的是“审合同、做决策、管知识”等实实在在的业务痛点,创造的价值更容易被衡量,也因此能在商业回报上实现价值重构。
当AI Agent能够深入企业运营的毛细血管,产生的粘性与不可替代性,将帮助网易云信跳出通信领域的价格战泥潭,驶向一片更广阔的价值蓝海。
2、转型:从通信管道到智能引擎
网易云信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历经了从2023年的初步探索到2024年的战略明晰。
从网易云信十周年发布会可以看出,云信在B端和C端同时出击:C端推出情感陪伴智能体,服务于玩具厂商及上游模组供应商;B端推出招投标Agent、智能会议Agent、技术支持Agent、社交运营Agent等产品,深入业务场景,实现效率闭环。
段毓铮介绍,产品推出逻辑基于大模型发展方向、技术积累、场景数据积累和用户痛点的交集。
在C端,段毓铮看到DeepSeek引发的大众市场热情追捧,也看到AI陪伴厂商的批量入局。但智能玩具7天无理由退货率高,因为这些玩具过不了7天就失去新鲜感。“很多人把这件事想简单了,以为在毛绒玩具背后开个孔,塞个机芯进去,就能对话。”
为此,网易云信构建了一套精细的情感智能进阶体系,将情感陪伴智能体划分为五个演进阶段。
当市面上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依靠大模型上下文进行基础对话的E1阶段时,云信的智能体已实现了E2、E3阶段的能力——通过融合文字、语音、图像乃至生理信号等多模态输入,精准感知用户情绪;凭借“中期记忆”对对话历史进行抽象总结,并借助“长期陪伴”提炼用户画像;更通过独特的“故事引擎”,让双方关系得以持续深化,最终实现具有“活人感”和“成长性”的真正陪伴。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在B端,云信基于过往的服务经验、场景积累、内部实践,推出招投标Agent、智能会议Agent、技术支持Agent、社交运营Agent四个数字员工。
![]()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数字员工展现出多层次的价值。
最直接的是效率的显著提升。以招投标场景为例,传统需要专家团队连夜审查的工作,现在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且准确率高达96%以上。合同审查从过去数小时缩短到实时完成,让专业人士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更深层次的是知识沉淀的质变。网易云信发现,数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组织记忆”。每次会议的内容、每次审查的标准、每次决策的依据,都被系统性地沉淀下来,成为企业宝贵的知识资产。
网易云信坚持“交付工作结果而非工具”的理念,深入企业业务流,哪怕是帮助解决一个小问题,也要确保数字员工能够输出可量化的业务结果。
对于网易云信的现状,段毓铮认为还处在努力追赶中,预计3年左右,新业务占比将达到50%。
3、AI转型的B面:泥泞、妥协与坚持
从通讯到AI,相当于从“修路者”变为“造车人”。
网易云信首先面对的是交付复杂性的提升。数字员工的交付比软件交付要困难得多,各个企业的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差异巨大,形态不一,入库标准也不同。交付过程需要与企业知识库、系统、数据、工作流深度打通,这种重交付模式大大增加了实施难度。
效果量化同样棘手,AI的效果很难直接映射到明确的货币化价值上。
商业模式的不成熟更是深层挑战。段毓铮不喜欢按token付费的成本定价逻辑,但常常“被市场逼到这个份上”。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价值定价,让数字员工像企业员工一样被管理和考核,但他也坦言距离这样的模式“确实还有距离”。
更大的取舍还在于资源分配。段毓铮必须决定在传统通信业务和新兴AI业务之间如何分配有限的研发资源和人才。过度倾斜AI可能动摇立身之本,保守投入又可能错失转型时机。
从发布会我们可以看出,网易云信选择了“垂直深耕、标杆突破”的路径。
一边坚守通信“底盘”——相比于纯AI厂商,网易云信的最大优势在于稳定的IM+RTC基础能力。在AI应用仍面临幻觉、不确定性等挑战的当下,这种“通信+AI”的双重能力恰恰是企业客户需要的。
一边革新技术底座——网易云信构建了全新的技术底座,重点解决效果可观测、提示词可管理、迭代可追踪等问题。通过建立完整的观测平台,让AI的运行过程变得透明可控,从而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一边做业务结果的交付者——在实践过程中,网易云信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与其好高骛远地想要构建完整的企业知识库,不如“找一个小的业务部门,形成一些小型的知识沉淀”。通过网易智能会议助手,将每次会议内容沉淀下来,就能在后续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中也可以看到,在“AI颠覆”“智能化革命”的叙事之外,真正的企业转型是一个充满泥泞、妥协与务实创造的“系统工程”。
与宏大叙事相比,网易云信的转型显得格外“朴素”:耐心地打通企业千奇百怪的知识库,在一个个会议、一份份合同中沉淀“组织记忆”,深入客户的业务流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真正的护城河恰恰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巨头不愿深耕的“应用最后一公里”中。
最终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衡量业务价值的务实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