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轿车成功登顶坡度50度的“保罗坡”时,讨论的重点或许就不应再局限于“能否上去”这个结果本身,而是它“如何上去”的过程所折射出的工程逻辑。这对于任何一款定位城市的轿车而言,都是一次超出日常使用场景的极端压力测试。近期,领克10EM-P完成了这项挑战,这件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们能抛开预设,从技术层面重新审视这款车的产品调性。
![]()
挑战陡坡,最直接的考验是动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输出能力。领克10EM-P所搭载的领克EM-P智能电混系统,其解决方案是让燃油引擎与电驱系统进行高效协同。这套系统由一台热效率47.26%的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前后三台电机以及3挡DHT Evo混动专用变速箱构成。最终实现的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390千瓦,综合最大扭矩达到755牛·米。这个数据意味着车辆在爬坡过程中,即便面临巨大的重力阻力,也能保持充沛的扭矩输出,避免动力中断或衰减。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在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其在CLTC工况下的亏电油耗可以低至4.2升每百公里,这构成了领克10EM-P在狂暴动力与日常能耗之间取得平衡的基础。
然而,强大的动力若无法高效转化为抓地力,一切便是空谈。在“保罗坡”这类低附着力的极限路面上,四驱系统的响应速度与扭矩分配策略至关重要。领克10EM-P全系标配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其特点在于后桥的P4异步电机可以完全解耦,在不需要后轮驱动时实现近乎零的拖曳损失,这对降低能耗有直接贡献。而当系统监测到前轮抓地力不足时,P4电机可在10毫秒内迅速介入,实现四驱模式的无感切换。这种迅捷的响应确保了动力在瞬间就能传递至有附着力的车轮上。系统默认的前后50:50扭矩分配,为车辆在爬坡时提供了更强的纵向驱动力和车身稳定性。
![]()
将动力与抓地力扎实地落实于路面,则考验着车辆的底盘功底。领克10EM-P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打造,其底盘结构采用了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架和增强型五连杆后独立悬架。这种结构设计本身就能提供更精准的车轮定位参数和更低的簧下质量,是保障操控灵敏性的物理基础。配合液压可变阻尼悬架技术,减震器能根据路况实时调整阻尼力,从而兼顾了操控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官方数据显示,领克10EM-P的麋鹿测试成绩为83.2公里每小时,一百公里时速到零的制动距离为35.5米。这些数据背后,是底盘系统在面对紧急变线或制动时,对车身姿态的有效控制能力的体现。
![]()
从这次挑战反观领克10EM-P的日常使用场景,其产品价值变得更加清晰。它并非一款为极端路况而生的特种车辆,挑战“保罗坡”只是验证其核心部件性能与可靠性的一个极端案例。对于用户而言,更实际的意义在于,这套动力与底盘系统在面对城市雨雪湿滑路面、山区多弯道路、或是偶尔的非铺装路面时,能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和通过信心。其所提供的智能电混、纯电、性能、雪地等多种驾驶模式,本质上是将复杂的车辆动态管理逻辑,简化为用户可根据场景一键选择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拥堵通勤中寻求低能耗,还是在长途旅行中需要全路况适应能力,领克10EM-P都具备相应的技术支撑。
![]()
领克10EM-P通过挑战“保罗坡”这件事,直观地展示了其技术实力。它将强劲性能、高效能耗与稳健操控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特定场景,却能适应多种场景的产品调性。如果你对一辆车的要求,是在满足日常所有需求之外,还保留一份应对意外的底气,那么领克10EM-P的实际表现,值得你亲自去体验一番。找机会预约一次试驾,特别是在多路况下感受其动力响应和底盘质感,可能会让你对现代新能源轿车的全能性有新的认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