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途集团联合创始人罗斌在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演讲
11月17日至18日,芥末堆在北京举办以“教育有AI,学习无界”为主题的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在17日上午的主题论坛上,高途集团联合创始人罗斌就《以学习者为根,构建教育+AI的全人群新生态》进行了主题分享,对于AI浪潮下教育公司的角色定位、未来发展,以及高途的战略和产品创新等维度给出了“高途答案”。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编辑: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代表高途,向大家分享一些高途最新的认知和实践。
高途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科技教育公司,走到今年是第11周年。近几年里,高途做了非常多的业务边界的拓展,现在我们提供从幼儿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贯通到成人,覆盖一个人完整成长周期的产品和业务服务。2020年之后,我们重点发力大学生和成人业务、国际教育以及线下业务。
为什么高途要做这么多业务?因为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能打造一个人人乐用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既然做了这样的战略选择,毫无疑问我们希望能够覆盖几乎所有人群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矩阵和产品选择。
今天的高途有三个“全”:
- 1.全人群:覆盖各年龄段学习者。
- 2.全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
- 3.全产品:不仅有在线直播大班课、小班课、一对一课程,还有录播课、AI课,并延伸至咨询服务、学习硬件和图书等非课程产品。
同时,高途延续了三个从成立之初就具备三个“基因”:
- 1.名师基因:“名师出高途”是我们的响亮标语。
- 2.科技基因:从成立之初我们就定位自己是一家科技教育公司,致力于融合科技与教育。
- 3.平台基因:高途前身是“跟谁学”,起点是一个互联网教育平台。虽然现在转型为B2C企业,但内部依然保持着平台基因,用更加去中心化、鼓励创新的机制来运作多条业务线。
当下大家都在思考,AI+教育到底会走向何方?回想今年年初Deepseek刚出来时,到现在也就经历了9个多月,AI生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作为教育从业者,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这波AI技术,让它真正为我们所用。我们很难和科技大厂在基础模型层面竞争,但如何用好它,对我们来说是更重要的话题。
从应用视角看,技术变迁一定会带来应用范式和应用空间的巨大变化。下面是我对AI技术变迁的总结:
1.检索式: 这是AI的第一波典型应用,以搜索引擎为代表。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查询,精准定位所需内容。
2.推荐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AI进入推荐时代。与搜索需主动输入关键词不同,推荐系统能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与偏好动态推荐内容(如短视频、商品信息),是搜索技术上的一次范式升级。
3.识别式: 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4.对话式: 以ChatGPT为代表,其核心是四大能力的融合:深度理解人类语言、自主生成内容、进行逻辑推理、以及维持上下文记忆。这四项子技术的结合,使AI能够与人进行更好的对话。
5.代理式: 这是超越对话的下一代范式。代理式AI具备端到端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并能根据环境反馈动态调整策略,追求高可用性与高精确性。最直观的类比就是智能驾驶:它能自主将用户从家中的车位带到公司楼下,在整个过程中实时处理路径规划、红绿灯识别等复杂问题。代理式AI与对话式AI在技术路线上存在着显著区别。
现在很多教育同行都期望能一下子用到Agent AI,希望一个AI就能完成对学生的自动诊断、分析、讲题、解题,好像不再需要老师了。这是很多同行和科技公司美好的愿景,高途也有这样的愿景。但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件事想要实现起来却非常复杂。
大家可以回想智能驾驶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漫长的周期,至今也没有走到终点。AI给教育带来的希望是巨大的,我们今天一定要拥抱它、应用它。但我的观点是,大家不要对这波技术演进的节奏有过高的期待或过大的压力。
我自己总结了几个非常关键的AI+教育的非共识。
1.发展策略:真智能VS假智能: 核心议题是当前的大模型技术是否是通往AGI的正确路径。以OpenAI为代表的一方坚信大模型是通往AGI的可行技术路线;而另一方人工智能大拿,认为AGI的实现还需要结合强化学习等其它技术路线。
2.市场细分:通用化VS垂直化: 未来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是依靠能力泛化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是依赖深耕特定领域的垂直人工智能?共识在于,通用AI的能力会持续增强,但垂直AI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知识、数据循环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上构筑的壁垒,其价值是通用AI难以完全替代的。
3.变革周期:长期渐进VS短期突变: 对于这场变革的速度,存在两种判断。一种观点认为是2-3年的短期突变,另一种则认为是5-10年甚至更长的渐进式演进。高途的观点倾向于后者,我们认为这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式变革周期。
4.产品形态:人机共智VS技术主导:未来的教育产品形态,是完全由AI技术主导,还是形成以教师与AI协同为核心的“人机共智”解决方案?这决定了AI在教育中的最终角色定位。
5.终局机会:属于谁?最终的成功将属于教育公司、科技公司,还是懂教育的科技公司,或是懂科技的教育公司?不同的从业者基于自身资源与认知,会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
面对这些非共识,有人说那就赌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但对高途而言,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跳出科技本身,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之前我去斯坦福人工智能学院,看到他们一进门墙上写着“以人为本的AI(HAI)”。这提醒我们,最终的核心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我们是教育公司,不是科技公司,应该以教育为本,科技为用。
高途的战略选择是:以学习者为根
我们看似要的是塔尖上的“学习效果”,这就像“五个馒头”的理论,吃到第五个馒头才饱,不代表前四个没有价值。要解决学习效果问题,必须把底下的几层做好:学习效率、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
![]()
图片来源于现场演讲PPT
我们解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刷题拿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反馈和正循环。
(一)因材施教,为学习者打造全学习旅程
我们管的不仅仅是课堂上,还要管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不光管学习,还要管人格的塑造、兴趣的激发,所以高途坚定选择以重交付的、综合型的,能够以效果为导向的学习解决方案的路线。
(二)“智商”与“情商”双向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
高途的教育理念是“点燃兴趣+培养习惯+塑造人格的爱次方”,并且以教学产品、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为中心。这里面包含两个维度,一个解决的是学习解决方案的科学性或者智商的问题,另一个是以点燃兴趣、培养习惯、塑造人格为中心,帮助改变那些不爱学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只有在效率和动力两个层面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才会有效果。
(三)以名师为核心,科技为翅膀的专业、高效学习解决方案
在思考老师和AI的关系时,我们坚定地认为老师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坚信老师和AI应该是共生共荣、相互成就的“人机共智”解决方案。高途的老师不用担心会没有工作,越是优秀的老师,在AI时代越能通过AI插上翅膀,发挥更大价值。老师的工种需要细分,包括主讲、二讲、教研、班主任、学管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今年明确了高途的AI战略:“All with AI,Always AI”,中文是“AI无处不在,AI无时不在”。
我们认为,AI的作用应该渗透到复杂的解决方案和学习历程的所有触点,而不是憋一个大招在单点上发力,这不是高途的选择。同时,AI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还处在相对早期阶段,未来3-5年甚至10年进化后带来的场景,肯定和今天看到的不同。
根本上,我们希望在客户价值的杠杆点上做功,在关键场景中释放AI的力量。
回到开篇,高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个场景下的需求都不同,我给大家看几个小例子,它们不代表完整的产品,但可以让大家感知到:高途是如何思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
1.【毛豆爱学AI课堂】 这是AI+真人的互动课堂。很多同行都在做,核心不是不能做,而是怎么把互动感、拟人感做到极致。我们最看重的指标就是互动数据和互动频率。
2.【高小兔传说】 我们通过AIGC打造新的IP“高小兔”。它的品质感、运镜和故事性已经接近电影或游戏级别,这背后有中戏毕业的编剧参与。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未来物理、化学的教学素材都能以这种品质呈现,学习会不会更有趣、更有效?
3.【“真人级”AI诊断与讲解】 在AI答疑讲解方面,我们追求“真人级”水平。比如学生上传手写数学试卷后,AI能进行完整诊断,生成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包括错题归因、知识点分析、能力图谱和个性化学习计划等,效果很完整,几乎接近线下一对一名师辅导的效果。另外不同于拍搜工具只给标准答案,我们通过多模态能力,将板书、语音和动态演示完美结合(比如画几何辅助线),让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也能听懂,效果远胜简单拍搜。

4.【成人教育-智学过考】 针对考编等时间紧迫的成人学员,我们推出“智学过考”,帮助学员规划三个月到一年的整个备考周期,从起点导航到终点。
5.【鲸鱼爱语境-带背单词】 在单词带背领域,我们采用“人机共学”的带背模式,通过AI技术将单词嵌入具体场景中,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告别机械背诵。
坦诚说,这些能力在今天可能只能打60分,我也不认为大家都已经到了80、90分的状态,后续的路还很长。
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这里引用高途的宗旨:“以学习者为根,以好老师为本,改善永无止境。”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