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下午,一场深度的思想对话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展开——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人民教育》杂志承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基础教育平行论坛举办。 论坛聚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汇聚多方智慧,前瞻“十五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路径。
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分享了哪些前沿案例与真知灼见?一起回顾本次论坛的精华集锦——
![]()
方向领航
陈秋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基础教育战线的同仁们要往高处站位、往远处着眼、往实处用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对标对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工作的总目标是,坚持基点定位,大力弘扬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特色,办强办优中国基础教育。我们工作的总思路是,坚持政治引领,育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稳中求进,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
一是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把健康第一抓出实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三是把扩优提质推向纵深,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扩大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四是把减负增效常态推进,巩固校内减负提质成果和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五是把改革试点作为突破,统筹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六是把规范管理根基筑牢,不断提升基础教育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刘月霞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推进教材改革,不断提升教材建设质量水平,攻坚关键育人环节,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
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精神,全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紧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部署要求,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举措夯实育人根基,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面向智能时代和强国建设人才培养需要,探索构建基础教育十二年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聚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不断完善教材质量保障和提升体系;三是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开创新局。
主旨报告
熊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当前及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且更高的要求。面对发展韧性的挑战,我们应如何持续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人才?这并非一次性任务,还涉及全民素养的整体提升,要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与全社会通识教育并重。我们应当着力培养能够与人工智能相适应、共同发展的下一代,同时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人工智能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发展的韧性。
要站在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把握育人变革,抓住“创新”“实践”“科学”“中国”等关键词培养人,引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展现才华。
姜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已不再是局部修缮,而是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系统重塑,要用系统思维破解一些复杂的“老大难”教育问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再是单一教育部门的职责,而是贯穿人口、科技、产业、区域、民生、安全的国家战略工程;不再是单个主体参与的孤立行动,而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的共治工程;不再是碎片化、浅表化的短期调整,而是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国家长远未来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布局。
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健全评价机制,淡化考试,淡化竞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面对人口结构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增强前瞻意识,提前谋划;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行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赋能与保障并行;而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仍需加强机制创新。
区域经验
王志刚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思考“教育强国、基教何为、山东何为”,山东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灵活创新,激发活力、百花齐放”的总体思路,着力夯实基础教育战略基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让学生眼里有光、脚下有力;二是深化资源配置改革,让教育资源梯次流转、有序供给;三是深化师资调配改革,让教师科学流动、精准配备;四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让学生选择多元、人生出彩;五是深化治理体系改革,让机制优化赋能、学校面向未来办学。
孙传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湖南省主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积极稳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置,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下好“先手棋”,做到高位推动、提前研判、及早行动;二是优化学校布局,打好“主动仗”,合理布局幼儿园资源与义务教育学校,合理扩充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强化闲置资产处置;三是盘活师资力量,建好“立交桥”,优化教师配备、强化教师流动、加强教师培训;四是聚焦办学水平,出好“组合拳”,坚持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丁华锋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武汉加强跨部门协调,深化校地合作,成立市教育局“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班,形成高位统筹、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场景牵引、应用为要梳理和构建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打造教育教学场景,助力减负增效,建成教育大数据体系和教育云平台;打造教育评价场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打造教师成长场景,赋能素养提升,建立常态化的素质素养与应用水平测评机制,精准设计培训方案,构建数据驱动的教师成长画像;搭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数字平台,助力乡村教师能力提升;打造教育治理场景,提升服务效能。
赵鸣
江苏省苏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
苏州的基础教育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起以县为主、市级统筹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统筹调控方面,我们聚焦学位供给、师资配置、集团化办学、“双减”落实、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及经费保障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涉及教育核心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建立了市与县之间的宏观调控机制。
在统筹管理方面,我们确立了六项关键制度,由市级统一制定并推进实施,具体涵盖招生政策、办学标准、质量评估、软硬件配置、教育评价及督学督政等内容。这些制度要求全市范围内步调一致、规范执行,以保障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沙龙分享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没有扎实的基础培育,就没有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人才贯通培养的整体链条中,基础教育应当积极作为。当前,C端的AI工具,如DeepSeek等通用模型已被广泛使用。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技术本身是否承载教育思想?如何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机嵌入智能体的构建与使用之中?这是需要继续深入挖掘的。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热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一定要以跨学科概念为统领,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在动手创造中理解、认识跨学科概念。AI技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试错成本。这种技术赋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更敢于去想、更勇于去做。然而必须明确的是,AI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创新,以及在合作中凝聚共识、共同奋斗的能力。也替代不了对“为谁创新、创新为谁”的价值追问。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
![]()
杭二中在总结多年育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培育“专家型学习者”愿景,就是希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能像专家一样规划、思考和实践,实现从“内卷”到“内驱”,从“拔尖”走向“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少一点刷题,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求同,多一点求异;少一点内卷,多一点内驱;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滋养,让学生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得更高。
夏青峰
北京中学校长
![]()
对中小学校而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应用为王”。要主动拥抱、积极落地,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人工智能不应局限于服务应试,未来人才需求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学生成为应用主体,通过构建宽松包容的机制,支持学生大胆使用、积极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造性成长。也要加强人文素养培育与实践教育,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养成的协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钟樱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集团校长
![]()
在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一个关键抓手。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科学教育。一是挖掘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让科学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交流、活动与游戏中;二是开展科学主题研学活动,各校区因校制宜开设特色科学课程,增加校区间的游学交流活动;三是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让科学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四是倡导激励性评价,构建关注儿童多元成长的评价体系。
郭彩霞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气质,我们凝练出两句话——“我的想法我实践,我的实践被看见”。学生理想的科学课是自己能够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比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验课上学生用寻找到的兰草、紫甘蓝等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最终真实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让“我的实践被看见”,学校最大限度提供展示平台,并让展示平台成为评价平台。
本文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佳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