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语馆的马赛克拼贴太有趣了!我尝试了好几次。”
“我今天了解到,阿拉伯语是从右往左写的。”
“朝鲜象帽舞帽子上的彩带超级吸引人,回去以后我也想学学这个舞蹈。”
一天逛遍11个国家?这不是什么国际旅行体验营,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外附中”)多语嘉年华的现场。
学校为何要“大动干戈”把世界“搬”进校园?答案就藏在学生们兴奋的反馈里。
有学生发现复杂的德语单词背后严谨的逻辑,体会到语言的乐趣;平日内向的孩子在现场主动上前询问,实现了自我突破。当语言在鲜活的文化场景中“活”过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表达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这场热闹的嘉年华,只是北外附中系统化培育全球胜任力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优质师资是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基础课程到拓展研究,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了深厚的功底。
北外附中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作为北京市首所开设5门小语种必修课的公办校,除了多语嘉年华,学校还通过举办多语竞赛、国际访学、高校文化体验等活动,或者邀请前驻外大使、高校教授等大咖进校分享,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与世界的“零距离”对话中,真正赢在能力和眼界之上。
![]()
一天逛遍11国文化!
多语嘉年华“玩”出新花样
“我之前只知道意大利人爱打手势,但今天才明白每个手势都有含义!”高二二班的曹蔚浓刚从意大利馆出来,手里攥着新换的手链珠,语气兴奋。
![]()
这是北外附中多语嘉年华操场上的一幕。活动当天,下着细微小雨,但是丝毫不影响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
![]()
![]()
![]()
![]()
本次多语嘉年华以“精琢超越,语通四海”为主题,以“语言架桥、文化互鉴、外交启蒙”为核心,依托北外“外交官摇篮”的优质资源,邀请阿拉伯、俄罗斯、日本留学生及法语博士导师全程参与。
附中学子不再坐在教室里背单词,而是穿梭于包括中、英、俄、日、德、西、阿、意、法、朝鲜语及语翼馆在内的11 个特色语言与文化场馆场馆中,亲手“搭”埃菲尔铁塔、跳朝鲜象帽舞、拼俄罗斯套娃、写阿拉伯书法……沉浸式感受国际交流平台。
“在阿拉伯语馆,我跟头巾装扮的母语者用阿拉伯语打招呼,他们微笑着回应我。那一刻,我感到语言‘活’起来了。”高二一班毕佳蒽学西班牙语五年,在校园里同时体验多国文化,她形容这是一次对好奇心的集中满足。
![]()
![]()
不少同学和她一样,即使对某语言零基础,也愿意主动尝试。高二一班的赵鸿钰在朝鲜语馆跟着K-POP歌词学读韩语,尽管字符比想象中复杂,但她觉得“亲自读出来比只听歌更有实感”。
![]()
![]()
![]()
![]()
![]()
在德语馆,高二一班杨周瞳看到长长的德语单词,感到它们尽管复杂,但很有逻辑,这一发现让他消除了对长单词的畏惧,体味到德语是一门充满理性和系统性的语言。同班的王嘉豪辨认德国企业品牌时,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还有差距”,激发了他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
![]()
英语老师刘文辕认为,这类活动最珍贵的是“点燃兴趣”:“嘉年华开始之前,学生们在课间就好奇的跑去看,鲜艳的展位让他们眼前一亮。当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这不仅是学单词,更是获得对文化的鲜活触感,从而真正理解语言、建立联结、自信表达。”
![]()
学生们人手一条手链,每完成一个语言馆任务,就能获得一枚代表该国文化的串珠:日语的粉水晶、德语的琥珀、西班牙的番茄造型珠……最终凭珠子数量兑换奖品。“这不只是游戏,是跨文化学习的可视化成果。”
![]()
在“成长”课程体系中,
“大胆说话,勇敢表达”
“平时上课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积累,今天是实打实的应用。”
多语嘉年华的现场,西语老师何佳惊喜地发现:“哪怕是一些平时很内向的孩子,今天也克服害羞,上前观察,感兴趣了还会主动询问。这种突破,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提升。”
![]()
![]()
![]()
![]()
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跨文化沟通的自信,教学成果得以生动呈现。何老师补充道,看到学生在现场用西语说出西班牙传统节日,她感到格外欣慰。
作为一所多语贯通培养特色学校,以及北京市第一所同时开设5门小语作为必修课的公办学校,“大胆说话,勇敢表达”是北外附中教给学生们受益一生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一切得益于学校精心设计的“基础+拓展+研究”的多语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作为基石,确保学生掌握国家核心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则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如语言类、外交类选修课,多语阅读等;研究类课程面向部分学生,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有了更高的水准,如大学先修课、竞赛课程、对外交流、学科实践等,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国内外文化、习俗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视野。
![]()
学校构建的“成长”课程体系,根据课程领域,将其分为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健康和国际理解五大领域。五大课程领域将原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着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整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在北外附中学生身上,不难看出这些孩子普遍眼界更宽、思维更活、学习能力更强。“嘉年华现场,我与北外的学长学姐及外国友人进行了交流。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道,有很多值得我学习。”高二一班的王嘉豪深思道。
![]()
与世界“零距离”对话,
系统化培育全球胜任力
在北外附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始终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不遗余力地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成长平台。
正如高二一班赵鸿钰同学在嘉年华现场分享的那样:“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西语班学生参加北外模联活动,我通过参与,深切体会到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经历正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实践平台之一,让学生在真实国际交往场景中得到锻炼。
英语老师刘文辕进一步阐释了学校的育人思路:“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建立与不同文化的链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表达力、合作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了全球胜任力的坚实基础。”
![]()
![]()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北外附中组建了高素质的多语教师团队。各语种教师均来自北外、北师大等知名高校,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学校还聘请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通过讲座、听课评课等方式指导教师发展。专门成立的项目组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诊断与调控,确保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海淀区多语教育的标杆,北外附中自2017年起推出“1+3”多语人才培养项目,并于2018年在初一年级开设德/西/日+英语复语班,实现初高中贯通培养,为全球胜任力的塑造搭建起系统化平台。
为给学生打开中外人文交流的窗口,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高校语言学院、各国使馆及文化中心建立合作,同时,与外交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国际文化节、世界文化游园会、“汉语桥”夏令营等项目,创设多国青年互动场景。
多年积累,北外附中在多语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俄语和日语课程获评“北京市高中特色课程”,并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五批“1+3”班学生圆满毕业,高考最高分达673分。近两年俄语高考成绩亮眼,多名考生突破140分;今年高考中,德、日、俄语分别获得141、140、132的高分。毕业生纷纷考入北外、外交学院等国内名校,更有学子被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每年还有学生通过公派渠道赴俄深造,这些成绩充分见证了北外附中在人才培养上的丰硕成果。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