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法院,桂花树叶片片飘落,在微凉的空气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原告王伟(化名)坐在调解室内,双手紧握着一份起诉状,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起看似普通的离婚案件背后,是两个孩子等待被妥善安放的未来,也是一个父亲积压多年的愤懑与期盼。
![]()
![]()
一、激烈争议
经济补偿与抚养责任的拉锯
“她这么多年对家里不闻不问,现在离婚,5万元经济补偿是最基本的要求!”王伟的情绪有些激动,“儿子由我继续抚养,女儿要跟她,但我必须确认,她签了协议就一定要把女儿接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负责任。”
案件争议焦点明确。因感情不和,妻子李娟(化名)离家出走近五年,期间对家庭和孩子鲜有过问,如今双方均同意离婚,子女抚养权也达成“儿子归王伟,女儿归李娟”的共识,但在经济补偿和女儿抚养的具体落实上存在严重分歧。王伟坚持要求较高额度的经济补偿,并强烈要求确保李娟能够切实履行抚养责任。
通过沟通,法官了解到李娟的困境:“不是我不想负责,我和他感情已经破裂,这些年在外面打工,收入一直不稳定......2万元已经是我能承担的极限了。女儿我会接走,但我需要时间准备。”电话那端的声音透着疲惫。
![]()
二、调解智慧
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单纯地判决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家庭的问题。王伟心中的愤懑需要疏导,李娟的经济困境需要理解,而最重要的是两个孩子,特别是女儿的成长环境需要保障。
“老王,我们理解您这些年的付出和不易。”法官耐心劝导,“但经济补偿的确定,既要考虑您的实际付出,也要考虑对方的履行能力。过高的金额若无法实际执行,反而会影响协议的落实。儿子继续由您抚养,女儿随母亲生活,我们要做的是让两个孩子都能在稳定的环境中成长。”
与此同时,法官也与李娟进行了深入沟通:“作为母亲,虽然这些年您不在孩子身边,但女儿的未来需要您的担当。孩子的成长需要稳定的环境,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
三、温情突破
从“钱款之争”到“成长之约”
经过多轮背对背沟通,法官巧妙地将双方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经济补偿金额,引导至如何实现孩子利益最大化这一核心问题。
“我们都希望孩子好,是不是?”法官的一席话触动了双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女儿在学期中途突然转学,就像强行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枝。我们应该给她一个温暖的过渡。”
李娟和王伟不约而同的沉默了下来,似乎在回忆,也似乎在权衡。“我不希望我们的纷争影响到孩子,我同意寒假的时候你再接走孩子。”王伟率先打破了沉默。李娟舒了一口气,也表示自己会尽快支付经济补偿金,也会将全部的爱给孩子们。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经济补偿金额从5万元调整为2万元,确保在李娟的可承担范围内;同时特别约定,待农历腊月女儿本学期结束放寒假后,再由李娟接走共同生活。
![]()
四、案结事了
司法温度守护成长之路
“宝贝,寒假见!”调解结束,李娟开心的对着法庭外等候的孩子说道。
看到双方矛盾得到化解,承办法官深有感触地说:“家事调解不仅要解开当事人的法结,更要解开他们的心结。这起案件中,我们既考虑了原告多年付出的补偿需求,也兼顾了被告的实际履行能力。儿子由父亲抚养,女儿随母亲生活,我们要确保的是两个孩子的平稳过渡。最重要的是,我们守护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
这场深秋的调解,用司法智慧化解了激烈的争议,用人文关怀弥合了家庭的裂痕。从5万元到2万元的调整,体现的是司法对现实的尊重;从“立即接走”到“寒假之约”的转变,彰显的是司法对未成年人最深切的关爱。
来源 | 白杨坪法庭
作者 | 李旺
编辑 | 李晓涵
初审 | 张森
复审 | 黄新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