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
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学历实为高中生?号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论文被引用6000余次却“查无此文”?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
▲资料图: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的消息引发关注。图/江苏科技大学官网
据现代快报报道,涉事高校新闻宣传科工作人员称,郭某已离职,对其是否涉嫌学术造假等问题,该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清楚,不了解”。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人员表示,郭某的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
另据新京报报道,该校人事处工作人员则表示,郭某未在人事处认定教师资格,“不清楚他的情况”。镇江警方工作人员表示,已介入调查此事。
从媒体的公开报道看,这位郭某显然并不是什么“无名之士”。其不仅曾担任涉事高校的首席科学家,更是“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的深耕者和技术引领者。加之其介绍材料中的诸多“国内国际荣誉”,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现实中的影响力。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履历光鲜的“知名学者”,却被曝是个学历仅为高中生的骗子。虽然目前涉事高校暂未正面回应郭某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等相关传言,但其被警方带走的情节及公众关于其诸多荣誉、成绩现实可行性的分析,都进一步加剧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的热度。
如今,事情仍在持续发酵,涉事高校对此的回应显然不能过于简单和“含蓄”。作为郭某曾经的聘用单位和科研管理主体,其学历背景是否经过严格审核、学术成果是否存在造假、国家科研经费是否被违规侵占,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科研诚信和公众知情权,也事关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容不得半点搪塞之言。
因而,与其拿“不清楚,不了解”的模糊回应来搪塞舆论,不如及时正视公众对此事的诸多疑虑。尤其是关于郭某是否存在学术造假、到底是如何进入该校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等关键问题,涉事高校不妨给个明晰、负责任的说法。
进一步看,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公共机构,高校在面对此类公共利益的问题时,持有否认和回避的态度不该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正视问题、主动作为,才是维护自身声誉和科研生态的关键所在。
据新京报报道,该校人事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或将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就此去看,公众也期待相关方面及时就此事进行深入且全面的调查,并给出经得起推敲的答案。
若其确实存在相应的问题,显然要在查清郭某造假的具体事实与资金流向之余,复盘其在入职审核、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流程上是否存在漏洞。
当然,若郭某是因为其他问题离职、被警方带走,那也该予以公开说明。毕竟,公开、透明的信息对冲才是击碎传言、维护校方声誉的最好方式。
总而言之,一所高等院校的首席科学家究竟是不是骗子,都该有个详细的说法,不能任由各类传言在舆论场内传播。也唯有以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回应公众疑虑,才能让高校在各类公共事件中掌握主动、不被传言所裹挟。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