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25年结束还有一个多月,代表青岛最高科创水平的一批项目出炉——本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进行公示。
建议授奖名单包括101项科技成果及个人,其中科学技术最高奖1人、自然科学奖17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1个、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
作为奖项中最重磅的荣誉,202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拟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
![]()
陈松林
01
65岁仍投身于渔业一线
作为青岛水产科技领军者,陈松林长期从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基因组解析与分子育种研究,在相关领域创下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建立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
发现了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破译了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
解析了鲆鳎鱼变态分子机制,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建立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育成新品种4个;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
今年65岁的陈松林,依旧投身于渔业一线。从今年开始,他多了一个新身份——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海水鱼体系是支撑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海水鱼体系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让全国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鱼。”
陈松林说,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了,就意味着国内有700万吨的海水鱼需求量。“从现在开始,我的任务就是带领海水鱼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02
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
从整体来看,此次建议授奖的成果呈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的鲜明特点。
海洋科技领域依旧保持优势地位。多项成果围绕海水养殖、海洋工程、海洋环保等方向取得突破,与青岛海洋强市的战略深度契合;同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获奖成果占比突出,展现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产学研合作项目成为“主流选择”。多家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在建议授奖项目名单中,彰显了青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具体来看,在此次公示的奖项中,自然科学奖17项聚焦基础研究突破,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等多个领域,彰显青岛在原始创新方面的深厚积淀;
![]()
![]()
![]()
4项技术发明奖凸显原创性与实用性,展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硬核实力;
![]()
7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则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在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可转化、可推广的技术成果,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
![]()
![]()
![]()
![]()
![]()
![]()
![]()
![]()
![]()
![]()
![]()
![]()
此外,拟授予海尔洗衣机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凸显了青岛对科技成果落地见效的重视;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授予,则见证了青岛科技创新的开放包容姿态;
![]()
![]()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不仅是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与创新成果的表彰,更传递出青岛重视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
随着这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与推广应用,必将为青岛打造科技强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