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山东第一区”后,刘昌松的执政思路愈发明晰。
11月4日至7日,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刘昌松密集调研企业及功能区;
11月7日,刘昌松主持召开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二届第140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1月17日,刘昌松带队拜访山东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围绕深化合作进行座谈交流。
透过他的调研会见及近期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可以发现,刘昌松对于项目颇为重视,这既是新区发展承压的紧迫感使然,也是当好国家级新区“排头兵”的必由路径。
![]()
产业项目站“C位”
作为“山东第一区”,今年前三季度西海岸新区实现GDP4173.6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位列十区市第10位。
新区之所以发展遇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固投承压。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固投增速同比下滑22.2%,表现并不理想。
![]()
在此背景下,刘昌松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他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折射出了新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抓项目、促投资,而那些被“点名”的项目,则是新区接下来最核心的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他所调研及提到的不少项目都契合“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且项目量级高、名声大。
例如京东方。履新西海岸后的首轮调研,刘昌松便去了京东方,期间他勉励企业要紧盯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做大体量、做优生态,实现新的发展。
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目前全球每四个智能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另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Omdia数据,2024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应用领域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2022年11月,一期投资81.7亿元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京东方布局的全球最大移动显示模组生产基地。根据产能设计,京东方青岛生产基地每年生产1.5亿片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换言之,全球每新增十部手机,至少有一部手机的显示模组产自青岛。
作为“链主”企业,京东方项目的落地早已为青岛以及西海岸新区链接更多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带来助益。公开报道显示,中南高科、万达光电、瀚博高新等30多家上下游知名配套厂商落地青岛,此外京东方还在新区设立青岛创新中心,引领多个创新项目落地。
![]()
今年5月,京东方首次将年会落地青岛,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更多优质的配套供应商子牙UN,也释放出了将加码青岛的信号。会上,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明确表态:“展望未来,京东方期待青岛以新型显示产业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围绕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刘昌松也提出要推动京东方新项目加快建设,并明确“十五五”期间“芯屏”产业产值要突破千亿元。
作为行业龙头,京东方在新区加码布局,不仅将带来真金白银的投资收益,还能进一步提升新区在“芯屏”产业领域的存在感和影响力,进而为青岛实现“力争到202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的目标带来助益。
而与京东方同样备受期待的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则被列为新区“十五五”期间要谋划储备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
事实上,今年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便已同时将该项目列为重大项目,并分别提出要“加快”和“加紧”前期工作。
这个项目之所以受各方重视,一方面是其关联着一个困扰青岛十余年的难题——青岛石化的搬迁转型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石化产业能够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增量,特别是项目所在地董家口,已经集聚了一批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的优质项目,待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有望进一步抬升青岛在高端化工产业领域的发展能级。
而此番刘昌松专门“点名”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或也预示着项目接下来将迎来突破性进展。
此外,肩负“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国家使命的西海岸新区,在部署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相关“明星”项目也有了新动向。
刘昌松提出,新区要打造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重要承载区,并明确将推动前湾港、董家口港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董家口码头工程、前湾港北岸码头改扩建等港口升级工程。
发展海洋经济,刘昌松十分关注港口的战略价值,这是因为港口不仅是观察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11月17日,刘昌松带队赴山东省港口集团,期间他在拜会霍高原时,希望山东港口进一步发挥枢纽平台优势,加大力度推动增量资源向西海岸新区倾斜,让更多高质量发展要素集聚、落地。
除港口外,青岛自贸片区这样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也是新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撑。此番在公开表态中,他也专门提到了青岛自贸片区的国际能源自贸港项目,并提出“十五五”末年营收破万亿元的目标。
此前,刘昌松在青岛自贸片区调研期间,也曾专门前往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
今年5月,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正式启用,标志着青岛在大宗商品领域全产业链、集成式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公开报道显示,项目启用半年来,引进企业139家,今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实现内外贸销售额超1700亿元,为新区稳外贸带来助益。
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必然要靠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支撑。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西海岸而言,更需要产业类项目的加持。
基建民生项目不乏亮点
除产业类项目,刘昌松提到的民生类项目同样不乏亮点。
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刘昌松提到要稳步推进胶州湾二隧、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
这两个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对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加快各类优质要素流动,都具有重要价值。
![]()
以胶州湾二隧为例,作为当前世界建设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其将进一步织密胶州湾东西两岸的交通网络,不仅能为青岛打造环湾都市圈带来助益,也有利于新区加速融入主城区。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报道显示,胶州湾二隧预计将于2027年12月完工并通车运营,但前不久也曾传出过项目或将延期一年的消息。
与胶州湾二隧便利新区对外联系不同,地铁6号线二期则将进一步织密新区内部交通线网。
根据此前批复的青岛轨道交通三期规划显示,地铁6号线二期西起青岛西站,东至一期工程起点站辛屯路站。地铁6号线二期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将青岛西站接入青岛地铁线网。
要知道,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青岛西站自启用之时,便被视作青岛对外开放西部门户,但受制于交通配套方面的限制,其发展潜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释放。而待地铁开通后,西站出行将更加便捷,新区的开放枢纽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此外,在事关百姓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等领域,新区接下来也会有比较大的动作:
加快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修正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际生命科学院等康养项目,助力打造“中国康湾”。
这里重点说一下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
2023年6月,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西海岸新区。根据规划,项目位于青岛开发区王台片区,总占地面积约1113亩,分两期建设。
![]()
其中,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已于今年8月全部完成封顶,预计2026年竣工,规划建设1所“大专科、小综合”的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和1所口腔医院,打造集教学、实践、预防、保健、诊疗、科研转化为一体的综合医学中心。
而根据此前报道显示,二期工程为占地约598亩的医学科教园区,将主要建设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5个学院和22个研究院,计划2030年建成投用。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在改善新区医疗短板的同时,还能为新区带来梦寐以求的人才资源。
而更进一步来说,经济活跃,必然离不开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因此,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项目对新区而言,实则将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可以看到,产业和民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填充。尤其是在区域发展爬坡的关键时期,项目的重要性只会愈发凸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