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着的五星红旗,真会恍惚以为置身东京新宿,这种“身在中国却满是日式风情”的场景,在古北、虹桥一带早已不是新鲜事。
![]()
日本人为何喜爱来上海
最新统计,上海常住日本人约3.98万人,主要集中在古北、虹桥和金桥三大区域,形成特色社区,古北片区的日本人占该区域外籍居民的42%,被称为"小东京"。
走在古北的街巷,日式元素俯拾即是,拉面店的暖黄灯光从木质格窗溢出,超市货架上味噌、昆布的包装全是日文,甚至社区医院的导诊牌都标注着假名注音。
![]()
2025年上半年,这里新增日式餐饮20余家,而整个上海的日料店已超过4000家,成为全球日料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这种聚居格局的形成,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资引入。
![]()
当时上海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上千家日企入驻,核心技术人员随企业扎根,构成首批常住日本人群体。
如今虹桥科技园区内,日本人占比超三成,对区域GDP贡献率达10%。
![]()
经济因素也是定居的关键推力,日企员工在沪月薪普遍超2万元人民币,远超日本本土平均水平,而生活成本仅为东京的六成。
扫码支付、外卖配送等便利服务,更让习惯上海生活的日本人戏称“回国像下乡”。
![]()
文化渐渐浸透
而为适配这种需求,上海建立了完善的配套体系。
古北的日本人学校招生已超3000人,课后开设茶道、花道等传统课程,“白玉兰会”作为日籍人士组织,常年推动中日经济文化合作。
![]()
社区层面,每月都会举办中日家庭联谊会,去年中秋期间,近200户中日家庭齐聚古北市民广场,一起制作月饼、交流饮食文化,不少日本孩子还学会了用中文背诵中秋古诗。
公共服务也在细节处调整,古北社区医院专门配备了5名懂日语的医护人员,门诊病历可提供中日双语版本,解决了语言沟通障碍。
就连周边的菜市场,部分摊主也能简单用日语交流价格,方便日籍居民采购。
![]()
必须坚守原则底线
但文化融合并非毫无摩擦,今年樱花节期间,顾村公园的和服合影视频引发热议,部分人对这一幕感到十分不舒服。
这场活动中,日本居民约占参与者总数的半数,他们身着和服再现本国传统习俗,不少中国游客也选择同款服饰加入其中,相关视频在网络传播后,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
![]()
网友在评论区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等等,其实这一争议的背后是历史创伤的深远影响,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南京大屠杀等沉痛过往依旧历历在目。
而就在今年11月份,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众议院中,抛出了让人震惊的危险言论,面对在野党关于"台湾有事"是否适用日本安全保障法"存亡危机事态"的提问。
![]()
她公开宣传,若台海出现武力冲突并涉及战舰行动,可能对日本构成生存威胁,届时自卫队或可行使"集体自卫权"。
高市早苗这些错误的言论严重影响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更是在玩火自焚。
![]()
包容固然是可贵的品格,但绝不能逾越自身的原则与底线。
樱花节相关视频引发广泛讨论,背后折射出民众的复杂心态人们在欣赏异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未曾放下应有的审慎与警觉,所以有人对一幕感到十分不舒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
结语
上海古北这儿,摊主能跟日本人简单聊价格,便利店有日文标签,这些日常挺平和的。
但樱花节的和服争议与高市早苗的危险言论,却如警钟敲响,文化交融从来不是历史记忆的橡皮擦。
![]()
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过往不容淡忘,而台海问题关乎中国核心利益,任何触碰主权红线的言论都应坚决抵制。
日本居民在沪的生活图景,本可成为民间友好的纽带,却需警惕政治杂音的干扰。
![]()
包容不是无原则妥协,开放更需以底线为盾。
让菜市场的烟火气与历史纪念馆的肃穆共存,让文化交流的温度与主权意识的清醒共生,才是对中日关系真正的珍视,亦是大国应有的从容与坚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