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写文章最差的就是开推土机……”“通过文字,你能发现他有趣的灵魂。”11月16日,著名作家李敬泽携其作品《上河记》与《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出席黄山书会,与出版人曹元勇对谈,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行走、写作与生命体验的深度交流。
![]()
行走与书写:为生命留下痕迹
李敬泽以“作文家”自谦,坦言《上河记》本质上是一篇“作文”,记录了他二十年前独自沿黄河上中游行走的经历。他从春天走到秋天,穿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及山西部分地区,用脚步丈量西部山河,也用文字定格了那段远行的记忆。
![]()
“如果20年前我不写下这本书,只是‘到此一游’,现在可能早已遗忘。”李敬泽深情地分享道,“写下来,是为了证明我们真正活过。一个地方,你去过,见过,然后写下来,你就等于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鲜明的痕迹。不管再过多少年,你都会把它重新翻出来看看——我到过,我见过,我也活过。”
他进一步阐释写作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养成书写的习惯,记录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思考,这不仅仅是为了成为文学家。即使不做文学家,这样的习惯也会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富、更完整。”
写作的困难与语言的驯服
谈及写作实践,李敬泽毫不避讳其中的困难:“玩的时候兴奋不已,一让写就呆若木鸡——这是许多人的共同体验。因为写作确实是累的,是难的,不像玩那样没有负担。”
他生动地比喻写作时的语言困境:“那些文字真的就像今天下午广播通报丢失的手机一样,我们很着急,但我们就是找不着。我们觉得它本来应该在,结果为什么就不在了?”面对这种困境,他提出了切实的解决之道:“除了多写,还要多读书,看看别人是怎么使用语言的,看看别人是怎么使用文字的。”
“我一再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然后才是一个作文者。”李敬泽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路径,“从很多人的书里学会使用语言,然后用这种语言整理自己的思想感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
李敬泽
从山河到历史:两种行走的对话
在分享《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时,李敬泽展现了他对历史深处的独特理解。“春秋时代特别重要。我们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孔子。就这一个人,你就可以说明那个时代有多重要。孔子、老子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奠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根基。”
![]()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秋时代的人物:“春秋时代的人,他们是有趣的人,他们是非常生动的人,他们非常强壮,非常勇敢。他们像猛兽一样,这样猛兽一样的人,真让我们看上去为之向往,心生敬意。”
李敬泽将两本书的创作进行了对比:“《上河记》是在大地上山河间的游历,而《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是在时间中的游历,是穿越到了春秋时代。”这种从空间到时间的拓展,展现了一个写作者不断深化的精神探索。
短文的艺术:在限制中追求完美
李敬泽特别分享了他对短文写作的心得:“别看《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这么厚,实际上每一篇大概字数就在1500字到2000字之间。我写的时候就限制不能超过2000字。”
他详细阐述了这种自我限制的价值:“写短文是对自己一个非常好的训练。你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非常精确、集中、有力地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你如果从头说起,两千字就不够了,你就得写上三四千字。现在限制在两千字,那你就要想:第一句话写什么?怎样构建最有力的结构?”
“写文章最差的就是开推土机,从头开始说一直说到位。”李敬泽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写作的要点,“写文章一定要先想好,我要表达的要害是什么,为了抵达要害最有效的路径是什么,从哪开始,怎么结尾。艺术就是在限制中达成目标,这才叫作文作得好。”
生命的见证:写作与成长的对话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李敬泽坦言:“这本书对我来说同样是一次成长。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36岁了,用莫言老师的话,的确可以说是晚熟的人。我是走过了这样的黄河,走过了这样的大地,写出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感觉到我也许可以算一个成熟的人了,长大的人了。”
他对在场的年轻人寄语:"如果以后毕业旅行,高考完了出去转转,我建议你们不要去景点或者所谓旅游胜地。相反,你们沿着我们的黄河,沿着我们的长江,沿着我们的淮河,在我们的大地上,一个一个的城市、乡村去走一走。我觉得走完了,你可能才会真正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出版人与读者的回响
出版人曹元勇引用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名言“写下即永恒”,强调书写是对生命的见证。“如果你从不写,十年后回望,可能觉得一片空白。”他鼓励年轻人无论远近,都应走出去,见识风土人情,并将所见所感写下来。
![]()
曹元勇
他以家乡的“慈河”为例,坦言自己对那条河知之甚少,引申至我们对黄河、长江等母亲河的了解同样有限。“走出去,写下来,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特别推荐《上河记》中日记式的片段组合,认为它们真实还原了二十多年前李敬泽行走时的形象与心境。
“认识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开他的书。”曹元勇说,“通过文字,你能发现他有趣的灵魂。”
一场生动的写作课,一次心灵的远行
整场分享会宛如一堂生动的写作课。李敬泽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向读者传递了“行走—感受—书写”的生命哲学;从黄河岸边的“浪山”到春秋时代的猛士精神,从语言训练的艰苦到结构安排的匠心,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个写作者的成长历程。
无论是《上河记》中的山河行走,还是《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中的古今对话,李敬泽都用他独特的语言与结构,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写作者如何与大地、与历史、与自我真诚对话。
原标题:《神交古人心会山河:李敬泽携《上河记》《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谈写作话人生》
栏目编辑:郭影
本文作者:光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