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集体下场卖房”的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四川农信“挂牌2.4万套房源”的话题更是引发市场震动,评论区满是“赶紧卖房”“再也不敢买房”的焦虑。但冷静下来想想:银行真的要当“房产中介”吗?那些低价房源到底能不能买?今天汇观君扒开谣言看真相,聊聊这场舆情狂欢背后的门道。
![]()
1. 银行卖房不是“炒房”,2.4万套水分极大
首先得明确一点:银行挂出来的房子,不是主动囤的货,而是被逼无奈的“坏账处理”。
这些房源的来源很简单:要么是有人房贷断供,房子被法院判给银行抵债;要么是开发商还不上钱,拿房子抵给银行;还有些是法拍了好几次都没人要的“滞销房”。
![]()
为啥银行不继续走法拍流程?因为太麻烦了 —— 传统法拍要等半年以上,还要交10%-15%的诉讼费、佣金,最后还可能流拍,钱一直卡在里面动不了。现在房地产不良率上升,银行急着回笼资金,才选择“自己卖”:直售能把时间压缩到3个月内,还能省掉中间成本,本质是“自救”,不是“跨界”。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热炒的“2.4万套房源”实为水分数据,经核实真实数量仅500余套,全国银行直售房总量远未达到“冲击市场”的规模。
2. 折射出三大市场焦虑
各地案例的具体争议,构成了当前舆情的核心关切点,暴露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领域的深层矛盾。
低价房会让房价 “雪崩” 吗?
银行卖房最吸引人的就是“便宜”—— 普遍比市场价低20%-25%,有些三四线城市甚至打3-4折。
这可能会形成“连锁反应”:比如一套市场价250万的房子,银行180万就卖了,旁边的二手房业主可能会慌,跟着降价甩卖;购房者一看“还能再等等”,观望情绪更浓,最后变成“越降越没人买”。
社交媒体上,“银行都在甩卖,房价还得跌”的悲观论调扩散,进一步强化了购房者的观望情绪。
低价房会不会是“坑”?
别光盯着“便宜”,银行的房子大多是“特殊房源”,可能藏着隐患:
有人买了之后才发现,原业主欠了好几年物业费没交,自己得兜底;还有的房子被二次抵押,产权不清,后续扯皮不断。这些“捡漏变踩坑”的案例一出来,引发“捡漏变踩坑”的舆情焦虑,不少网友呼吁银行公开房源详细信息,明确产权状况与隐性成本。
甚至有人质疑“国有银行低价卖房,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呼吁监管部门查一查定价到底合理不合理。
银行卖房,是不是要“转型”了?
银行卖房被部分网友解读为金融行业从“信贷盈利”向“资产处置”转型的信号。
有人觉得这是好事:银行积累了资产处置经验,以后可以做“轻资产”,帮别人管理房产赚服务费,是个新方向;但也有人担心:金融机构掺和房产交易,会不会模糊主业,把市场搅乱了?
不过有个建议大家都挺认同:不如把银行的这些房源纳入保障房体系,既解决了银行的坏账问题,又能给刚需族提供更多房子,简直是“双赢”。
3. 理性应对:案例启示下的舆情引导与市场治理
此次舆情可见,银行卖房舆情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与市场信心脆弱的叠加。要实现舆情降温与市场稳定,需基于其暴露的问题精准施策。
监管部门:把全国银行直售房的真实数量、产权情况、定价依据查清楚,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以防不实信息传播;
银行:卖房子的时候把房源的风险、隐性成本说清楚,交易流程也得规范,别让购房者踩坑;
购房者:看到 “低价房” 别冲动,先做好调查,搞清楚产权、欠费情况,理性判断,别被“捡漏”的心思冲昏头。
你怎么看待银行卖房这件事?有没有考虑过买银行的低价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金舆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