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晋城市持续提高保障标准,目前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9480元、7860元,相较于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4.6%和7.9%。11月14日,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会议围绕“十四五”时期,晋城市在民生兜底保障、老龄和养老工作、专项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十四五”时期,晋城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谋划、深入落实,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践行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责使命,着力将民政的“民生清单”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兜底保障更加严密。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十四五”以来,晋城市持续提高保障标准,目前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9480元、7860元,相较于2020年,该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4.6%和7.9%,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太原。过去五年全市年均保障4.9万困难群众,年均发放救助资金约3亿元,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老龄和养老工作更加贴心。据统计,晋城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15万人,占比达到23.98%。“十四五”以来,晋城市坚决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持续推进老龄和养老事业发展,着力打造“晋享颐养”服务示范品牌。
截至目前,晋城市备案住养型养老服务机构83所,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52所,设置各类养老床位1.77万张,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见成效。民政部官方公众号中国民政、省政府晋政信息刊发晋城市养老服务经验,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始终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专项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十四五”以来,累计办理婚姻登记7.34万对,全面实行“全国通办”。婚俗改革持续深化,文明健康婚俗风尚正加快形成。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2748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1039个,安装乡村楼门(户)牌16.93万块,有效服务百姓出行、助力乡村振兴。全市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1159个;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为企业减负644.71万元;动员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完善基层治理服务等方面投入资金1.08亿元,引进投资5.5亿元,充分发挥了助力作用。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暴丽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