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又有茶友请李麻花给他推荐茶叶。
茶友的要求很简单,要岩茶,但不要肉桂、不要水仙,不要大红袍。
茶友坦诚地说,自己在网上看了很久,一搜岩茶几乎都是这三个名字,感觉所有人都在喝,所以不太喜欢,不想随波逐流。
这种感受,也能理解,常见的小众心理。
对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内容的排斥,对个性化的需要。
![]()
有时,出现一部格外热门的大爆剧,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时,李麻花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位不太爱凑热闹的朋友。
但反过来想,一类或几类茶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主流,且经久不衰,除了营销之外,必然有其出众之处。
一家餐馆里的招牌菜品,往往也是经无数食客筛选出来的。
所以,肉桂、水仙、大红袍能成为岩茶三巨头,一定有它的道理。
因为流行而排斥它们的茶友,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
首先,风味与历史的双重加持,使肉桂、水仙和大红袍在岩茶中占据了难以替代的地位。
肉桂这个品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那极具辨识度的桂皮香。
辛锐的、近似香料的香气,即便是没喝过多少岩茶的新手,在见识过肉桂的桂皮香之后,都能轻松将它辨认出来。
肉桂茶汤滋味强劲,茶味很足但汤感绵柔,这种鲜明的风格,能让初次品尝的人立刻留下深刻记忆,也满足了老茶客对劲道茶味的追求。
经常被拿来与肉桂相比较的水仙,则提供了另一种风格的茶味体验。
水仙标志性的香气是兰花香,更为清幽,茶味醇和,口感绵柔。
二者的特质刚好互补,堪称“岩茶双壁”。
![]()
此外,树龄60年以上的水仙被称为“老丛水仙”,老丛水仙特殊的丛味与醇厚的口感也深受茶客青睐。
肉桂与水仙,都是武夷岩茶的传统品种,种植和制作的历史很长,工艺非常成熟。
这也意味着,茶农对它们的特性了如指掌,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品质有保障的茶叶。
而另一边的大红袍,本就拥有母树大红袍的传奇光环,很早就成为了整个武夷岩茶的象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岩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大红袍。
如今我们喝到的大红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拼配工艺制成的商品大红袍。
通过拼配取长补短后,大红袍的风味更均衡、更丰富,也更受欢迎。
肉桂、水仙、大红袍,好喝又保险,为什么不选?
![]()
其次,需求的增长拉动供给,在茶圈内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这些茶叶,凭借自身优秀的品质获得了大众认可之后,经济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消费者爱喝、会买,茶农和茶企自然更愿意大量种植和生产肉桂、水仙、大红袍。
相较于那些小众品种,种植这些主流品种销路更广,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更小。
于是,“三巨头”的种植规模才越来越大,相应的制茶工艺也在不断精进,变得越来越成熟。
当市场需求拉动供给,而供给的增加又让更多人能接触到、喝到这些茶,那么,它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进一步扩大。
![]()
这个循环不断推进,岩茶市场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而且,随着发展,这三个品类能覆盖的范围已经很广了。
它们既有价格亲民的口粮茶,也有产自正岩山场的高端正岩茶,既能满足新手小白的需求,也不会让资深茶客感到乏味。
特别是岩茶的拼配技术,不仅为不少资深茶客提供了“玩茶”的机会,还为茶商打造品牌提供了空间。
通过独门拼配配方,茶商们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可见,“岩茶三巨头”的崛起,是消费者和资本共同的选择。
![]()
最后,肉桂、水仙、大红袍的知名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明星效应和从众心理。
对于新手小白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不知道作何选择的时候,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随大流。
选择自己曾经听过、或者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多数人的选择。
茶掌柜要卖茶,推销这些茶也更容易,不需要花费太多口舌。
毕竟这些茶叶的知名度已经够高了,稍微懂点茶的人,都对它们有所了解。
在送礼的场景中,优先选择水仙、肉桂、大红袍的情况就更常见了。
送一份公认的、知名度高的茶叶,既体面又稳妥。
比如,送一盒大红袍,对方立马就能知道这是有名的茶叶。如果送一个小众品种,可能还需要多解释一番,效果反而不一定好。
![]()
就这样,喝的人越多,种的人越多。
市面上见的越多,知道和想尝试的人就更多。
如此循环,肉桂、水仙、大红袍的市场地位愈发稳固。
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流行,挤压到了小品种岩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像四大名丛,虽有“四大”之名,但市场份额依旧比不过这三类。
不过,小品种岩茶难以推广,与它们自身产量稀少、品种特征不够鲜明也有一定的关系。
![]()
《5》
总而言之,肉桂、水仙、大红袍成为市场主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由多方共同促成。
它们的流行,为广大新茶友点明了入门之路。
新手喝岩茶,刚好可以从风格鲜明的水仙与肉桂开始。
老茶客们在日常喝茶需求被满足的同时,也能不断追求更极致的品饮体验。
当然,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小品种,也是岩茶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岩茶的多样性和广度。
主流与小众,共同构成了岩茶圈丰富的生态。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