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昨天),杭州正式迎来气象意义的入冬,走出家门的市民被一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整个城市被无形的寒冷空气笼罩,街道旁的草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室外气温急剧下降。
根据杭州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昨天的杭州气温较前一日下降了近 10 度,前天的人们还穿着薄外套,昨天不得不换上了厚实的羽绒服,戴上围巾和手套,抵御突如其来的寒冷天气。
南方地区入冬的进程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合肥、武汉、南京、重庆等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北,受冷空气影响较为直接,往往在每年的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陆续达到入冬标准,随着气温的明显下降,可能出现雨夹雪或小雪等天气。长沙、贵阳等地的入冬时间相对稍晚,一般在 12 月中旬左右。
南方地区冬季气候的特点是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即使气温没有降到很低,也会让人感觉寒冷刺骨。再往南一些的地区,如广州、南宁等地的入冬时间更晚,有些年份的冬季特征并不明显,气温只是相对较低,但仍能保持在 10℃以上,达不到连续 5 天日平均气温低于 10℃的入冬标准。
南方地区入冬时气温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冬季时的太阳直射点南移,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不断降低,冷空气逐渐堆积并增强,当冷空气足够强大时,就会向南移动,从而降低南方气温,南下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冷空气的密度较大,它将暖空气抬升,使得暖空气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加大了杭州入冬时气温下降的幅度,杭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北部和西部有山脉阻挡,南下的冷空气会受到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在翻越山脉后会不断下沉、增温,冷空气的强度受到减弱。
山脉地形对冷空气产生了抬升作用,下沉的冷空气使得杭州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此外,杭州周边水域对气温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水域吸收一部分热量,气温由此下降得更快,助推了杭州入冬时的降温幅度。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盛行偏北风,冬季风从高纬度地区吹向低纬度地区,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冬季风还会带来干燥空气,使得杭州地区的湿度降低,增强了人们的寒冷感觉。冬季风持续时间较长,源源不断地将冷空气输送到南方地区,杭州等地在入冬后的气温会持续地保持较低水平。
依据新哲学的多因素理论或多效应理论,杭州入冬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有冷空气南下、地形、季风、太阳辐射等,产生了协同性的叠加效应或叠加性的协同效应,杭州冬季由此呈现独特的“冻人”气候特征。
一般而言,事物运动有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变化过程,渐进式变化对应新哲学概念的渐进原理和渐进效应,突变式变化对应新哲学概念的突变原理和突变效应。杭州等地“一夜入冬”,气温陡降10度,市民在凛冽的寒风中送走“史上最短”的秋季,堪称事物突变的典型事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