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新特征” 上了热搜。
其实这不足为奇,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家观念特别是生育观念改变,人口结构出现问题再正常不过。除了生育率变低、人口老龄化之外,还有新的变化吗?
人口结构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在学生人口的变化。小学在校生人数 2023 年已经见顶,初中预计 2026 年达到峰值,高中预计 2029 年见顶,大学适龄人口预计 2032 年见顶。这很好理解,根本上都是生育率带来的变化,2017年是我国生育率持续下滑的关键拐点。这很符合小学在校生数 ≈ 6 年前出生的人口。
为什么生育率从2017 年一直下滑到现在?
最直接的原因是育龄女性数量一直在下降。能生孩子的女性源头在变少,这在数量层面直接压低了出生人口。为什么育龄女性数量下降?30年(大致数字)前本来女娃就少,现在长大后做妈妈的人自然就更少;再加上大家都晚结婚、晚生孩子,能生的那几年又被压缩了。为什么30 年前女娃少?除了计划生育,当时生育观念发生历史性变化,大家觉得生1个就够了,而且有些家庭更偏向生男孩,导致女孩数量更少。
还有生育意愿的下降。这本质上是生育的收益大于成本。现在大家生孩子除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没人“养儿防老”等需要。但是经济压力、女性职业发展顾虑、抚养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生孩子成本越来越高,生育率自然下降。
![]()
人口发生变化,国家需要根据人口变化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怎么调整?
大学适龄人口预计 2032 年见顶,没几年的时间了。未来大学生不会像过去一样越来越多,反而会越来越少。当供给变少,就要更精细化配置。
过去人口多,大学可以专业越办越多,大学生越招越多,每个行业都能多投点人才。但未来年轻人变少后,就算想平均投入,各个专业也没学生读,也没人可以培养。因此必须做选择题,哪些专业必须保留、加强?哪些专业要缩减甚至退出?这就叫专业供给和人口结构匹配。
未来人口少,中国必须用少量高质量人才,来支撑产业升级、科技突破、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以及新经济竞争力。人工智能(未来方向)、集成电路(芯片被掐脖子,只能靠自己)、生命科学(老龄化等)、新能源(继续保持优势)、量子科技(决定未来科技地位)等前沿领域恰恰是最重要最急需人才的。文科、管理等传统专业要缩减了。
简单来说,年轻人少,导致人才总量少。人才总量少,所以人才不能平均摊。最紧缺、最关键的方向要优先保证。所以大学专业必须跟着人口变化一起精简、聚焦重点。
学生少了,必须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要把有限的年轻人培养成更强的科研人才。像南科大、上科大、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机制灵活、科研更强、教师更国际化、学科更前沿,正好符合国家在少子化时代对少而精、能创新的人才需求。所以随着人口下降、大学生减少,这类精英化、科研型、前沿化的大学自然快速崛起,也正在重塑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
![]()
人口少了,年轻人变少,企业招人越来越难,最缺的是来了就能干活的学生。职业本科就专门教这些实用技能,毕业就能上手,所以在少子化时代特别吃香。学生想要好就业,企业想要能干活的人,学校想要有吸引力,于是职业本科自然越来越受欢迎、分数线越来越高。比如最近热门的深圳职大、广州职大、武汉职大。普通本科如果跟不上市场,会越来越被冷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