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这件事现在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最先受冲击的,不是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而是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学校:班上的孩子少了,新生报名人数少了,老师的数量也跟着下降。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梳理的数据,2024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比上一年减少了6.62万人,其中乡村小学教师就减少了11.8万人。
与此同时,小学教学点在五年间锐减了3.54万个,平均每天要消失19个。教室变空了,教师变少了,这在很多人看来,学校应该会轻松一些了,但事实上却是教育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显得更紧、更难。
![]()
1)
对教育系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教育经费的主要拨付方式是按“学生人头”来。简单地说,学生总数不光代表着班级里有多少孩子,还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一年能拿多少钱。学生少了,经费就跟着缩,可是很多开支却是“刚性”的:楼要开,灯要亮,水电要用,设备要维护,系统要更新,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社保也不能因为学生少了就随意打折。这一收一支之间,矛盾就出来了。
教育不是流水线工厂,不能随便“关几条线”来节省成本。一所学校,无论招1000个学生还是800个学生,都需要一名校长、一套管理团队、一套校园基础设施。许多乡镇和农村学校来说,原本底子就薄,学生一减少,生均经费中可以灵活支配的那一部分,往往先被压缩。
于是,在“账本”逻辑主导下,学校开始撤并、教学点被压缩、教师总量被严格控制。短期而言,这确实可以缓解一部分财政压力;但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代价却不小。
人口减少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城乡教育格局的进一步分化。一边是乡村学校的“空”和“散”,另一边是城市学校的“挤”和“卷”。有的乡村小学,一个班只有十几个甚至七八个孩子,从数字上看,早已拥有城市家长梦寐以求的“小班化”条件;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还是想尽办法把孩子往城里送,哪怕去挤一个五、六十人的“大班”。
这是因为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乡村学校做到了“小班”,但家长未必相信这是“好班”。他们质疑乡村学校的教师水平,以及学校教师的稳定性。毕竟优秀教师一旦在乡村“冒头”,就很容易通过进城交流、调动、评优评先等方式向城区学校集中。
另外,教育评价体系仍然高度看重升学率、考试分数。资源更好、生源更优的城市学校,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天然占优,乡村学校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截。于是,家长“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城里学校越办越大、班级越挤,乡村学校越办越弱、越办越“空”。
2)
过去几十年,我们更多在讨论的是“教师够不够”“要不要扩招”“要不要加编制”。但近些年,因为出生人口持续走低,这种讨论正在发生质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国家层面出台的《国家教师发展报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都释放了一个信号:教师配备标准不能一直停留在2014年的水平,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的师生比,不仅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也难以支撑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小班化教学。另一方面,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小学、初中平均班额仍在30多人甚至40多人徘徊,与OECD国家小学平均20人、初中23人的水平,差不多还有“一半”的差距。
这意味着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我们不应该顺势把教师队伍“缩回去”,而应该趁着学生变少的机会,适当“留住”甚至“用好”教师资源,把它们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本。例如鼓励“适度规模+小班教学”;允许在学生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生均经费等。
其实,小班化教学已经在有序推进。比如今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提到要“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几乎是应对适龄学生减少的“最优解”,既避免了简单削减教师带来的质量下滑,也为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但小班化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学生自然变少就能带来的“自动结果”。如果财政逻辑依然完全“按人头算账”,如果师资流向仍然单向奔向城市,如果评价体系依旧只看分数,那么人口减少带来的,不是小班化,而是撤点、合并、分化和焦虑。
今日话题:你认为还有多久就会推行小班化教学?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