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与发展大局。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列为重要战略任务,并就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作出部署。
简言之,育幼和养老,将是未来五年做好人口工作的关键抓手。江苏虽是经济大省,却面临着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严峻现实。如何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强化生育支持和养老保障?如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托稳“一老一小”的幸福?回望“十四五”,江苏在推进“一老一小”工作方面紧跟国家步调,解题举措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为迈步下一个五年打下扎实基础。
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切入口,激发生育潜力,构筑引才优势,拓展人口增量。
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育儿成本高是主要因素之一。着眼于此,江苏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切实为家庭减负分忧:辅助生殖和无痛分娩纳入医保、省内异地分娩费用实现“即生即报”等,有力改善女性生育体验;连续多年将普惠托育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各类托育机构可提供托位数超过36万个,普惠率超过65%;企业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补贴标准从二胎、三胎扩大到生育一孩的家庭,有效减轻企业用工成本。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举措,强化了生育成本共担的社会共识,让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
儿童友好与生育友好、人口发展紧密相连。正所谓“留得住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以儿童友好为牵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是引才留才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期间,江苏积极践行儿童友好理念,9个城市纳入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儿童友好口袋公园、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儿童步行专用通道……各地城市空间深刻融入“一米视角”,传递出治理理念的进步,为家庭育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化挑战为机遇,推动养老服务提质扩面,提高老年人口生活品质,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实现老有所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直面老龄化挑战的应有之义。2024年,江苏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到2175万,占总人口比重25.5%,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提质扩面,交出亮眼“成绩单”:建设改造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00余家,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个、社区助餐点8000余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全省拥有二级以上老年医院89家、护理院432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硬件提升不可或缺,制度创新也不能少。聚焦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江苏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破解基层养老难题,农村敬老院改革的新沂经验获全国推广。多措并举、先行先试,彰显出江苏兑现“老有所养”承诺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夯实了老龄人口的幸福根基。
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更高目标。为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帮助银发族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晚年,江苏各地纷纷探路:太仓创新打造银发零工驿站,通过提供就业推荐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有工作需求的活力老人重返职场;扬州兴办“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养生、书法、视频剪辑等多样化课程助力老年人“玩转”退休生活;无锡推出“银发市集”,为老年人提供晚间休闲的新选择、情感交流的新平台。瞄准银发经济的广阔潜力,江苏谋划早、行动快,外骨骼机器人、陪伴型机器狗、智能轮椅等高科技产品加速走进日常生活,勾勒出长寿时代幸福生活的崭新模样。
应对人口形势变化的江苏实践说明,时代抛出的难题,既是校准前行方向、补齐民生短板的契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新机。奋进“十五五”,期待各地用心呵护“一老一小”,以高质量民生保障促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