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县城中学的某个班级里,原本有两名学生堪称班级的“定海神针”。他们在每次考试中,成绩稳居班级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宛如两颗耀眼的星辰,在班级的成绩版图中始终占据着最闪耀的位置。无论是日常小测,还是大型考试,他们总是能以出色的发挥,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实力深信不疑。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名“稳一稳二”的学生家长,突然为他们办理了转学手续。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班级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
得知此事的老师,情绪瞬间崩溃了。只见她失魂落魄地蹲在墙角,眼神空洞而绝望,嘴里反复念叨着“我白熬夜了”。那些无数个为了这两名学生,也为了班级里所有孩子而熬夜备课的夜晚,那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批改作业到深夜的时光,此刻仿佛都化作了泡影。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无奈,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深处挤出来的。
这时,有人在一旁调侃了一句:“带那么多学生还怕平均分掉链子?”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如同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随着弹幕在屏幕上刷得越来越快,那股压在一线教师身上的KPI味儿也越来越浓烈,仿佛能闻到那股无形的压力所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
![]()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只是“尖子生流失”这么简单。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这两名尖子生的离开,对于这位老师来说,就像是失去了用来保住班级排名、校级绩效以及评优名额的最后一根稻草。同行们对此都感同身受,在一个县城的普通班级里,期末统考所看重的指标繁多。
班级均分是衡量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年段提升率则反映了班级在整个年级中的进步情况,而尖子生覆盖率更是直接体现了班级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哪怕班级里剩下的38个孩子格外努力,学习热情高涨,但只要没有尖子生顶着最高分,班级的平均分就很可能会一泻千里。
以数学学科为例,尖子生往往能够在难题上取得高分,从而拉高班级的整体分数。而一旦他们离开,原本可以拿到的难题分数就会缺失,导致班级的平均分受到严重影响。随之而来的扣分,不仅仅是工资上的减少,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教辅培训方面,学校可能会因为班级成绩不佳,减少对该班级的资源投入;在评职称时,成绩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这一次的失利很可能会让老师的职称晋升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
别忘了,这位老师在得知尖子生转学之前,还一直在为班级的学生们默默付出。她前脚刚给班级里的后进生增加了晚自习,希望通过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在晚自习上,她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难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知识点,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为止。她还在家长群里挨个语音汇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详细地告知家长学生们在学校的表现、优点和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然而,后脚就被通知说“孩子走了”,这巨大的落差让她无法承受。她崩溃的点,就像极了在工地上辛苦搬砖,突然被叫停工程的工人。原本血压拉满、充满干劲的节奏瞬间失焦,之前所有的加班、陪跑、鼓劲,那些肉眼可见的投入,如果换不回理想的结果,换做是谁,恐怕都想原地摆烂。
![]()
把镜头拉远,我们会发现,尖子生的流动其实是教育资源竞争的一个缩影。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渴望孩子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县区的学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巴不得把好苗子都招揽过来。
公办学校希望通过优质生源提升学校的整体声誉和教学成绩,民办学校则更需要优秀学生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然而,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却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时,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
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最终让老师成为了受害者。老师的哭点,不仅仅是因为尖子生的流失导致成绩下滑,更是对这种不合理评价机制的无奈和抗议。学生也被成绩这一单一的指标贴上了标签,成绩好的学生被视为优秀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则被边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