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不欢迎你,你还非要去。这不是勇气,是自欺。
近日,中国外交部明确提醒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理由很实在:当地已发生多起针对中国游客的恶性事件,人身安全难有保障。
![]()
与此同时,日本某些政客也公开表态“不欢迎中国游客”。两边话都说到了明处,可奇怪的是,仍有大批国人照常赴日,机票照买、行程照走,仿佛一切与己无关。
有人辩解:“票都买了,不去亏了。”
有人说:“我在日本十几年,很安全。”还有人干脆摆手:“政府小题大做,哪有那么危险?”
可问题是,当两个主权国家同时释放“风险信号”,你还执意一头扎进去,到底是真勇敢,还是真糊涂?
![]()
这不像旅游,倒像赌气。就像邻居家里最近总打架、还放话“别来我家串门”,你爸妈也劝你别去,结果你偏要拎着礼物上门,还说“我就是不信邪”。
万一真被泼了脏水、吃了闭门羹,怪谁?怪邻居心狠?还是怪自己糊涂?
更讽刺的是,有些人在出发前连外交部提醒都没看,到了日本才在朋友圈刷到消息,轻描淡写一句:“早知道就换地方了。”
![]()
可早知道?
早知道你就该查!出国不是逛商场,机票不是奶茶券。一个成年人,连基本的风险预判都没有,还谈什么“自由选择”?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并非无知,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嘴上说着“信任日本社会”,实则心里盘算的是:打折季、药妆店、温泉酒店……利益当前,安全靠边。
![]()
更有甚者,在社交平台上阴阳怪气:“不让去?是不是想控制我们?”,国家善意提醒曲解为“限制自由”,把理性规避等同于“懦弱”。
![]()
这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只要我不倒霉,危险就不存在;只要我能省钱,风险就值得冒;只要我没出事,提醒就是多余。
可现实从不讲情面。近年来,海外针对中国公民的袭击、诈骗、歧视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伤害不是概率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当一个国家的部分政客公然煽动排外情绪,当街头出现蓄意挑衅行为,普通游客就成了最脆弱的靶子。
![]()
你或许觉得自己“只是个游客,无害又无辜”,但极端分子眼里,你首先是“中国人”。你的护照颜色、你的语言口音、你手机壳上的汉字,都可能成为被盯上的理由。
而那些坚持赴日的人,还常拿“民间友好”当挡箭牌。可真正的民间友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一边是你国家的官方提醒,一边是对方政客的公开排斥,在这种氛围下硬闯,不是促进交流,是给本就紧张的关系添堵。
![]()
更令人不适的,是一些旅日博主趁机炒作“末日逃离”人设:“我把银行卡的钱全取出来了,随时准备跑路!”“本来只想赚点钱,没想到卷入大事件……”
字里行间,既卖惨又立功,仿佛自己是乱世孤勇者。可仔细一想:既然这么危险,当初为何非要留下?既然一心赚钱,又何必抱怨风波?
说到底,这场争议暴露的不是“去不去日本”的选择题,而是当代人对风险、责任与尊严的认知错位。
![]()
国家提醒你避险,不是剥夺自由,而是履行保护义务;日本表达不欢迎,不是外交失礼,而是立场宣示。在这样的双重信号下,仍执意前往,看似“我命由我不由天”,实则把个人任性凌驾于集体警示之上。
![]()
旅游的意义,从来不是“打卡即胜利”,而是安全归来后的分享与回味。若为了省几千块退票费,或贪图一时折扣,就把自身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中,那不是潇洒,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大的不负责任。
世界很大,风景很多。日本樱花再美,也不值得拿安全去赌;药妆店再便宜,也抵不过一次意外的代价。
![]()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有能力判断哪里不该去,并有勇气转身离开。
别再用“热脸贴冷屁股”式的执拗,去证明自己所谓的“独立思考”。有时候,听劝,才是最高级的清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