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跨国企业接管与归还闹剧,背后是大国博弈的精准较量。但惊呆了吃瓜群众的是:荷兰政府的强盗本质与欺弱怕强的尿性。
![]()
一、事件源由——一纸冻结令引爆的“突袭”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1952年《货物供应法》发布部长令,宣布“冻结”安世半导体(Nexperia)全球30家实体的资产,暂停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派驻的首席执行官张学政,并将全部股权托管给独立管理人。这是欧洲自冷战后首次以“经济安全”名义强制接管一家中资控股的跨国半导体集团。
荷兰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治理缺陷可能威胁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但时机却耐人寻味:就在前一天,美国升级对华出口管制,推出所谓“50%穿透性规则”,将中企持股过半的海外子公司纳入实体清单射程。荷兰隔天便“无缝对接”,被外界普遍视为替华盛顿打“前站”。
然而,荷兰政府忽视了两个致命事实:
- 安世的核心产能并不在欧洲,而在中国广东的黄埔与深圳工厂,所有车规级芯片须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后才能发往全球客户;
- 安世占全球汽车逻辑与功率器件出货量逾20%,一旦中国端断供,欧洲整车厂将率先“缺芯”停摆。
于是,一场看似“法律行动”的闪电接管,迅速升级为对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极限施压,也成为中荷经贸关系有史以来烈度最高的一次正面冲撞。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精准断链”+“规则反制”
面对突袭,北京没有立即展开外交喊话,而是于10月4日由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不得向境外输出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芯片与子组件,相关订单即刻冻结。
这一招看似只针对安世,实则把欧洲整车与零部件巨头集体推到了“无芯可用”的悬崖边:
- 德国博世、奥莫维奥(Aumovio)等一级供应商库存告急;
- 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多家车厂被迫减产或停产;
- 欧盟内部对荷兰“擅自行动”的抱怨声四起。
与此同时,中方在WTO服务贸易理事会就“投资安全例外条款滥用”提交书面质疑,并同步启动对荷光刻机、氟化氢等关键制程产品进行合规风险审查,释放出“若事态升级,不排除扩大战线”的信号。
11月1日,中方又打出第二张牌:对“符合条件”的安世出口给予技术性豁免——既展现负责任供应链大国的姿态,也为后续谈判预留台阶。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言,“造成混乱的源头和责任在荷方”,中方随时可收紧或放松阀门,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荷兰认怂过程——从“硬冻结”到“软着陆”的七昼夜
- 11月6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率先发表声明,称“与中国磋商富有建设性”,欢迎中方恢复安世中国工厂供应,并预计“未来几天芯片将送达欧洲客户”。
- 11月7日,荷兰首相迪克·斯霍夫在巴西气候峰会间隙对媒体放风:中国已通知荷方将允许安世恢复供货,作为交换条件,荷兰将解除对张学政的停职令,并归还闻泰科技全部控制权。他透露相关法律程序“最快下周完成”。
- 11月8日,中国商务部回应:“表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求荷方拿出“建设性方案”、停止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并正式同意荷经济部派团来华磋商。
从冻结到松口,仅用了39天;从松口到承诺归还,只用了短短一周。荷兰政府“抢时有多凶,还时就有多怂”的戏剧性反转,让欧洲媒体直呼“教科书级别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解析中国敲打荷兰的精妙策略
1. 打七寸——精准锁喉供应链
中国没有把战场局限在海牙的外交部或布鲁塞尔的WTO听证会,而是直击产业痛点:让安世中国“停工”。一旦占全球两成份额的车规芯片断供,欧洲整车厂首当其冲,荷兰政府瞬间从“安全卫士”变成“麻烦制造者”。
2. 留余地——出口豁免可收可放
北京11月1日的“豁免”并非全面解禁,而是附加技术条件、逐单审批。既保证博世等核心客户拿到救急芯片,避免中欧经贸大局翻车,又让荷方感受“水龙头”随时可能再被拧紧的寒意。
3. 立规则——多边场合法律斗法
中方同步在WTO质疑荷兰滥用“安全例外”,把“有法可依”的大旗扛到自己这边;同时启动对荷制程产品的合规审查,反向将荷兰最大出口优势——光刻机与化学品——纳入潜在报复清单,形成“对称威慑”。
4. 抢道义——全球供应链守护者人设
面对欧美媒体,中方强调“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与安全持负责任态度”,把“断链”黑锅扣回荷方头顶,成功塑造“被迫反制、顾全大局”的舆论形象,为后续谈判争取了国际支持。
五、事件结局的映射效应
1. 对欧洲
欧盟内部对“是否跟随美国滥用安全审查”出现明显裂痕。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制造国公开反对“无证据扣押”,要求任何外资安全审查必须经欧盟层面统一评估,防止成员国“擅自行动”拖累全欧产业链。
2. 对美国
华盛顿原本期待荷兰打样,带动更多欧洲国家“强征”中资资产,结果荷方闪电撤退重挫示范效应。美方不得不暂缓升级“50%穿透性规则”,并重新评估对欧施压的可行性。
3. 对中资出海
安世事件让中企第一次在海外遭遇“政府级突袭”后,凭母国政策工具全身而退。其示范效应立竿见影:此后数周,德国、意大利传出拟对中资风电、港口项目“再审查”时,均先放风“不会接管股权”,避免重蹈荷兰覆辙。
4. 对全球供应链治理
此案表明,在高度垂直分工的半导体行业,任何单边强制措施都可能触发“对称断链”。各国政府或将在WTO框架下重启对“安全例外”条款的多边谈判,防止再出现“荷兰式突袭”。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商品供应法》,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资产冻结,并强行接管这家在荷兰拥有60多年历史的半导体企业。用土话说,就是:荷兰没收了中国的安世半导体。
此举立即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惊诧,接着是愤慨。同时引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震动,特别是汽车行业面临严重冲击。
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通过出口管制和一系列外交组合拳,在短短一个多月内迫使荷兰从强硬接管走向谈判桌。本文揭示这场博弈背后的真正赢家。
六 给跨国企业的五点忠告
1. 产业链是最大的护城河
安世之所以能反败为胜,关键在于“封装测试在中国”这一不可替代的环节。中企出海不能再简单追求控股或财务投资,而应把核心产能、关键数据、研发工具链留在自己可掌控的区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等依赖。
2. 政策工具箱必须前置
商务部10月4日的出口管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援引2020年就已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与《出口管制法》。制度利器早在手,才能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精准打击”。未来应继续细化行业分级、出口豁免、海外投资保险等条款,为企业出海提供“一键响应”的法律武器。
3. 国际话语权争夺刻不容缓
荷兰冻结令发布当天,西方媒体几乎清一色引用荷方“安全担忧”表述;直到中方反制导致欧洲车厂停产,舆论才开始质疑海牙“证据不足”。这再次证明,谁掌握叙事权,谁就占据道义制高点。中国智库、律所、行业协会应主动对外发布合规报告、案例白皮书,用第三方数据与法律语言抢占国际舆论场。
4. 政府—企业协同是“王道”
从出口管制到WTO诉讼,再到放行豁免,每一步都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闻泰科技负责提供受损证据与供应链数据,商务部据此划定管制清单;同时政府高层出面与荷方谈判,为企业争取股权归还。未来面对更多“黑天鹅”,应固化“企业吹哨—部门联动—中央统筹”的三级响应机制,让“中国速度”在海外市场同样高效。
5. “以斗争求合作”仍是铁律
荷兰最终选择归还控制权,并非因为突然理解中企的委屈,而是切实感受到供应链断裂的代价。事实再次说明,在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善意要靠实力背书,合作需以斗争赢得。敢于亮剑、善于用剑,才能让对方回到谈判桌,并按我们的规则出牌。安世半导体事件虽然暂时趋于缓和,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容忽视,半导体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主动权。
安世半导体风波看似落幕,却为全球产业链重塑写下了注脚:当保护主义借“安全”之名抬头,任何企业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突袭的目标;但当母国拥有足够的市场、技术与制度筹码,也完全可以把突袭变成反杀,把“抢劫”逼成“归还”。荷兰硬抢安世的剧本,开局气势汹汹,结局却仓皇收场,正应了那句老话——“偷鸡不成蚀把米”。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赢得一场战役,更是为全球供应链治理贡献了新规则、新底线:任何国家若想再对中企动手,请先掂量一下自己扛不扛得住“断链”之痛。
后续:荷兰政府可能面临巨额的赔偿款项。而这,也是我们广大群众希望看到的,想作恶就做恶,不能没有代价,否则,与助纣为虐何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