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号,山东律师周筱赟走进建行东营支行,想取4万块给朋友随礼。结果柜员一句“取这么多干嘛用”,直接把他问懵了。
更离谱的是,他拒绝透露更多隐私,柜员竟然按下了报警键。
周律师本身就是法律从业者,他清楚得很——央行明文规定,5万以上才需要说明用途,4万根本没到门槛。可柜员偏说“这是东营反诈中心要求的”,1万以上就得登记。
这事儿一上热搜,5亿多阅读量,评论区全炸了。75%的网友都说自己遇到过:取2万交学费被查流水,取3万看病要诊断证明,取1万备用被追问“是不是要给骗子转钱”。
![]()
取自己的辛苦钱,怎么就成了犯罪嫌疑人?
央行的5万元门槛,本来是条清晰的红线。大额交易有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小额取现是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得给便利。可到了基层银行这儿,这条线被擅自改成了1万、2万,美其名曰“加强反诈”,实际上是把监管责任甩给了储户。
- 这就像小区为了防盗,规定陌生访客要登记,结果保安直接要求业主出门也得报备去向,理由是“防止你被人骗”。
听起来是为你好,实际上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用老百姓的麻烦换自己的“免责”。银行只要多问一句、多设一道卡,就算真有诈骗漏网,也能说“我尽到提醒义务了”。可对储户来说,耽误的时间、受的气,没人来担责。
经视直播做过调查,全国33%的银行要求5万以下取现口头核实用途,20%的要填书面声明,还有17%的会主动查你的过往流水。2023年北京有位陈先生,取10万给员工发年终奖,银行不仅要他写用途,还直接联系派出所上门核查,一套流程走下来,1小时都过去了。
银行的过度防控,不仅折腾人,还可能帮倒忙。
2025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统计显示,通过小额取现实施的诈骗占比不足5%。诈骗分子现在都用分笔转账、虚拟货币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操作,银行把精力都放在拦截普通储户上,反而分散了真正的反诈资源。
这不就是“用大炮打蚊子”?
更讽刺的是,东营市反诈中心很快就出来澄清,说他们从来没规定过1万以上取现要登记,是银行自己执行加码。涉事的建行支行倒是沉得住气,既不道歉也不解释,只是悄悄调整了取现流程。这种“知错就改但绝不认错”的态度,才最让人心寒。
![]()
《民法典》第1032条写得很清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密信息,受法律保护。储户的取现用途,只要不违反法律,就是个人隐私,银行没权利强制追问。退一步说,就算是为了反诈,也该有边界,不能以牺牲普通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
对老百姓来说,这些“额外要求”带来的麻烦,有时候是致命的。
山东德州有位女士,去年取3万给家人交住院押金,因为不会用手机展示流水,被银行拒绝办理。等她打电话叫女儿赶来协助,半个下午过去了,差点耽误了住院手续。北京开小卖部的张老板,每月都要取2-3万现金进货,现在每次都得带着进货合同,“本来半小时能办完的事,现在要花一下午”。
我们存进银行的,不只是数字,是加班到深夜的工资,是为家人看病准备的救命钱,是孩子未来的学费。这些钱,理应有自由支配的权利。
但政策落地前,咱们老百姓遇到这种事,不能光生气。周筱赟律师的“较真”给我们提了个醒:遇到银行过度盘问,先明确告知央行规定;对方坚持加码,就要求其出示正式文件;实在解决不了,直接打12378金融消费投诉热线,这是银保监会专门的维权渠道,一投一个准。
现在好消息是,事件曝光后,全国不少银行都开始自查自纠,一些不合理的过度防控措施已经暂停。更让人期待的是,2025年8月三部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里,已经明确提出要取消5万元以上取现登记的要求,这意味着未来不管取多少钱,只要是正常用途,都不用再被反复盘问。
![]()
反诈是件大好事,我们都该支持。但反诈的枪口,该对准真正的诈骗分子,而不是拿着工资卡、医保卡的普通老百姓。银行的责任,是守护好储户的钱,不是给储户的生活添堵。
你取现金时被银行刁难过吗?是怎么解决的?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权利,也让那些“过度反诈”的银行,看看老百姓的真实声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