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 11 月第三个周四的 “世界胰腺癌日”,提醒我们关注胰腺 ——这个藏在腹腔深处的“沉默器官”。它位置隐蔽却功能关键,一旦引发胰腺炎,急性发作凶险致命,慢性病程缠绵难愈。本期直播间邀请到来自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廖文强医师,用通俗语言拆解核心知识,教大家守护胰腺健康。
![]()
![]()
胰腺:低调的 “身体核心器官”
胰腺位于胃后方、脊柱旁,长 15-20 厘米,形似舌头,因深藏腹腔摸不到、感觉不到,被称为 “沉默器官”。它是消化和代谢的 “双重功臣”:一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糖尿病;二是分泌含消化酶的胰液,分解蛋白质、脂肪等食物,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助力。
![]()
急性胰腺炎:突发的 “夺命警报”
发病本质:消化酶本应进入肠道后激活,若在胰腺内提前 “启动”,会像失控工具一样 “消化” 胰腺自身及周围组织,导致充血、水肿甚至坏死,重症病死率高达 30%,属于急症。
三大高危诱因
胆道疾病:胆结石是我国最常见原因,结石堵塞胰液排出通道,导致胰液淤积激活。
不良习惯:暴饮暴食 + 大量饮酒是年轻人高发主因,前者刺激胰液过量分泌,后者损伤胰腺细胞、阻碍胰液排出,叠加风险剧增。
其他因素:高脂血症(尤其甘油三酯过高)、胰腺外伤、部分药物、遗传等,虽少见需警惕。
典型症状
核心是突发、剧烈、持续不缓解的刀割样中上腹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前倾时稍缓解。伴随恶心呕吐,且呕吐后腹痛不减轻(与肠胃炎关键区别)。严重时出现发热、腹胀、皮肤发黄,甚至头晕、心慌、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
![]()
诊断与治疗
诊断:结合典型症状 + 病史(胆结石、饮酒史)、血液检查(淀粉酶、脂肪酶超正常值 3 倍以上)、腹部 CT(评估病情最准确,优于 B 超)。
治疗:核心是 “让胰腺休息”,多数无需手术。①禁食禁水 + 静脉补液;②用止痛药、抑酸药、生长抑素减少胰液分泌;③感染时用抗生素;④手术仅用于胆结石堵塞或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
慢性胰腺炎:缓慢进展的 “器官损伤”
发病本质:胰腺组织长期反复受损,导致纤维化、钙化,功能永久丧失(不可逆),多由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演变而来。
诱因与症状
诱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是首要危险因素,胆道疾病、遗传等也可能诱发。
症状: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胀痛,持续数月至数年。伴随消化不良,吃油腻食物后腹泻加重(脂肪泻),病情进展会引发 “胰源性糖尿病”。
治疗与管理
无法根治,目标是缓解症状、保护剩余功能。
①严格戒酒,低脂饮食、少食多餐;
②用止痛药、胰酶替代制剂(改善消化)、胰岛素(控制血糖);
③并发症(假性囊肿、胰管结石)需手术或介入治疗。
![]()
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联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炎症刺激增加细胞突变风险。急性胰腺炎若治疗及时不复发,一般不直接癌变;若反复发作转为慢性,风险升高。胰腺癌早期症状与胰腺炎相似,易误诊,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
高危人群与体检建议
高危人群
长期饮酒者、胆结石患者、胰腺疾病家族史者、高脂血症患者、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尤甚)、长期暴饮暴食者。
体检提示
常规腹部 B 超和血糖检查有提示,但局限性大。高危人群建议增加专项检查:血液淀粉酶、脂肪酶、CA19-9 肿瘤标志物,或腹部增强 CT/MRI。出现不明原因上腹痛、消化不良等,即使体检正常也需就诊。
核心预防要点:
1、杜绝含酒精饮品,酒精是胰腺 “毒药”;
2、规律三餐,拒绝暴饮暴食,少吃油腻食物;
3、及时治疗胆结石、胆囊炎,控制高脂血症、糖尿病;
4、多吃蔬果、全谷物,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5、戒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6、高危人群每年至少一次胰腺专项筛查。
胰腺健康的关键是 “预防大于治疗”。牢记这些要点,远离高危因素,关注身体信号,就能守护好这个 “沉默器官”,远离胰腺炎威胁。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刘晓静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制图 / 蔡嵩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