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阅兵场上,5架涂着巴基斯坦空军标识的“枭龙”战机编队掠过,与土耳其F-16组成的空中梯队共同接受检阅。
当现场观众还在为战机的飒爽英姿欢呼时,外媒的一则爆料让这场阅兵的意义变得不简单。
![]()
阅兵结束后,这5架“枭龙”并未按计划返航,而是正式移交阿塞拜疆空军,完成了这笔46亿美元军售订单的首批交付。
8 架战机的双重使命
“亚洲防务安全” 网站(Defence Security Asia)的追踪报道,还原了这次特殊交付的完整脉络。早在 2025 年 10 月初,巴基斯坦空军就组建了一支由精锐飞行员和资深地勤工程师组成的特遣队,携 8 架 “枭龙” 战机飞抵阿塞拜疆。当时巴基斯坦官方对外宣称,此举是为参与双边联合军演及阅兵筹备工作,但这一说法背后存在诸多反常之处。
![]()
按照常规军事交流节奏,即便包含阅兵彩排,相关部队提前一周进驻已足够充分,而巴基斯坦特遣队的停留时间长达三周,远超正常周期。更引人关注的是,外界曾在阿塞拜疆民用机场拍到 3 架 “枭龙” 进行地面维护调试,可阅兵当天的空中梯队中却出现了 5 架同款战机。直到交付消息正式确认,这一谜团才得以解开。
8 架战机被赋予了明确的双重使命:其中 3 架为巴基斯坦空军自用的 “教具机”,主要承担阅兵备份任务,同时为阿塞拜疆空军飞行员提供紧急适应性训练;另外 5 架则是专门为阿塞拜疆生产的全新 “交付机”,包含 1 架双座教练型,从出厂时就已锁定最终用户。这种分工既保障了阅兵仪式的顺利进行,又完成了关键的交付筹备,有效降低了大额军售可能引发的地缘敏感。
![]()
订单升级的核心逻辑
阿塞拜疆对 “枭龙” 战机的采购并非一蹴而就。2024 年 2 月,两国首次签署 16 亿美元采购 16 架战机的协议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次试探性合作。但 2024 年印巴冲突中 “枭龙” 的实战表现,彻底打消了阿塞拜疆的顾虑。
冲突中,“枭龙” 挂载的霹雳 - 15E 超视距空空导弹,在 200 公里外精准击落印度阵风战机,这种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的作战能力,恰好契合了阿塞拜疆的国防需求。
![]()
冲突结束仅 28 天,阿塞拜疆便宣布追加订单,将采购数量从 16 架提升至 40 架,合同总价也随之攀升至 46 亿美元。这笔订单的规模堪称巴基斯坦军工出口史上的里程碑 —— 其 2023 年全年军工出口总额仅 14 亿美元,46 亿美元相当于该数额的 3 倍多,足以覆盖巴基斯坦空军近三年的装备采购预算。
更值得关注的是订单的履约速度。从 2024 年 2 月签约到 2025 年 11 月首批交付,整个过程仅耗时 20 个月。
![]()
对比国际军售市场的常规周期,美国向波兰出口 F-35 战机耗时 32 个月,俄罗斯向埃及交付苏 - 35 用了近 2 年半,即便是当年俄罗斯向中国交付苏 - 35SK 也耗时 22 个月。巴基斯坦能实现更快交付,核心得益于中国的技术支持,“枭龙” 战机的核心零部件由中国企业按 “加急单” 标准生产供应,为快速履约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中巴联合研制的第三代改进型战机,此次交付的 “枭龙” Block 3 版本在性能上实现了全面升级。其搭载的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对典型单发轻型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 170 公里,对双发重型战机的探测距离更是延伸至 200 公里左右,能同时跟踪 15 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其中 4 个。
![]()
配合霹雳 - 15E 超视距空空导弹和霹雳 - 10E 红外成像格斗弹,使其空战能力在同级别战机中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能对周边国家装备的苏 - 30SM、苏 - 35S 等战机形成性能优势。
1.15 亿美元单价之谜
40 架战机 46 亿美元的合同,折算下来平均单价达 1.15 亿美元,这一价格引发外界热议。要知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歼 - 10C 中型战机单价约 9000 万美元,而 “枭龙” 作为最大起飞重量 13.5 吨的轻型战机,按军工领域 “吨位论价” 的常规逻辑,价格本应更低。但深入解析合同构成便会发现,这一价格背后是完整体系化采购方案,而非单纯的 “裸机” 销售。
![]()
价格构成中,除战机本身外,还包含了技术转让、武器配套、人员培训、长期维护保障等一系列附加服务。其中最具价值的核心附加项,是潜在的生产线引进权。
阿塞拜疆航空工业基础薄弱,现役战机的维护保养长期依赖国外团队,一旦爆发冲突,装备出勤率难以得到保障。若能成功引进 “枭龙” 组装生产线,不仅能实现战机的本地化维修,还能掌握基础总装技术,对提升国防自主能力意义重大。
![]()
“枭龙” 战机虽以中巴联合研制为标签,但 KLJ-7A 雷达、WS-13 发动机、先进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均由中国掌握,巴基斯坦仅负责按授权进行组装。这意味着阿塞拜疆引进生产线必须获得中国同意,此次订单实质是中阿巴三方深度协作的成果。仅生产线相关的技术转让成本,摊到 40 架战机上就形成了每架 2500 万美元左右的 “技术溢价”,这也成为单价偏高的关键原因。
配套武器采购同样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塞拜疆采购 “枭龙” 的核心目的是满足实战需求,必然需要同步配备充足弹药。
![]()
其中,霹雳 - 15E 空空导弹外贸单价在 150 万 - 200 万美元之间,按每架战机配备 8 枚的标准计算,40 架战机仅这一项弹药采购就需 5 亿 - 6 亿美元。此外,可精准打击地面堡垒、雷达站的 CM-400AKG 空地导弹,单价高达 300 万美元一枚,若采购 50 枚便需额外支出 1.5 亿美元。再加上备用发动机、维修备件、地面保障设备等耗材,相关费用合计将突破 12 亿美元。
对阿塞拜疆而言,这样的投入具备长期性价比。一旦生产线落地,后续再生产 “枭龙” 的成本可降低 30%,同时获得完整的空战体系和自主维护能力,远非单纯采购战机所能比拟。
![]()
地缘格局中的多方联动
这笔大额军售对参与各方均具有深远意义。对巴基斯坦而言,此前其军工出口长期集中于轻武器、装甲车等低端领域,“枭龙” 的批量出口使其正式跻身先进战机出口国行列,在伊斯兰世界和中亚地区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46 亿美元的收入不仅能缓解其外汇储备紧张的压力,还能带动国内航空产业链发展,仅机身、机翼等部件的生产就直接创造了 2000 多个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阿塞拜疆的实战订单为 “枭龙” 提供了有力背书,缅甸、尼日利亚等国已表达增购意向,其出口版图正在持续扩大。
![]()
中国虽未直接出现在订单签约方,却是核心受益方。“枭龙” 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均来自中国,阿塞拜疆未来的战机维护、升级都离不开中国支持。若生产线落地,中国企业将参与核心设备供应和技术指导,相当于间接打开了中亚军工市场的大门。
不同于以往单一装备出口,此次通过 “枭龙” 实现了雷达、导弹、预警机等装备的打包输出,展示了完整的空战解决方案能力,这种体系化出口模式大幅提升了中国军工的国际竞争力。
![]()
关于此次军售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担忧,实际上并无必要。中俄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在军工领域存在明确分工:俄罗斯的优势集中在重型战机、防空系统等领域,中国则在轻型战机、无人机等领域更具竞争力,双方不存在直接市场冲突。同时,阿塞拜疆采购 “枭龙” 属于市场自主选择,俄罗斯自身也在向阿塞拜疆出口坦克、装甲车等装备,双方合作互不干涉。
对印度而言,“枭龙” 的批量出口则带来了战略层面的压力。2024 年冲突中被 “枭龙” 击败的经历,已让印度空军颜面受损,而阿塞拜疆这样的地区关键国家批量采购,意味着 “枭龙” 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巴基斯坦 “枭龙” 产能提升,未来该机型可能向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印度邻国出口,这将进一步稀释印度的空中优势。
印度媒体炒作的 “中国武器扩散” 说法缺乏依据,印度自身每年军火采购额超过 100 亿美元,从多国引进各类先进装备,且 “枭龙” 作为最大作战半径 1350 公里的防御性武器,相比印度射程 3000 公里的 “布拉莫斯” 导弹,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更为有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