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约是前一个星期,几个农民工返乡的视频被我关注到了。湖北农民工比往年提前两个月,从广州返回家乡,他们提着大小行李箱,并带上了吃饭用的缝纫机、租屋里装的空调,还有狗狗,一应家什,排队上大巴,场面很是凌乱。
这架势,好像不会再回广州,至少,近期不会。
视频说,广州那边劳务市场太萧条了。
我因为没有儿孙在那边打工,对于这些消息,反应比较迟钝。而农业农村部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的“两稳一防”会议,让我对这件事加强了关注。原来,这事还挺大的。
所谓“两稳一防”,是指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附加了另一个“防止”,即“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对于会议提出的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我在没有看会议报道前,的确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误解,以为是像前几年一样设卡堵截,不让他们进村呢。
会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学习“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持续推进考核发现问题整改。用这些方法来消化返乡滞乡人员再就业。
当年的贫困总是限制了我的想象。我到城市生活之前,我的乡村哪有什么就业岗位?大队有一个安瓿厂,满打满算能容纳20个就业人员,这几十年来,虽说改革开放,也没有像样的工厂和企业在那里扎根。如果我的故乡有大批农民工返乡,上面的所有措施,除了集中学习“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能落到实处,其它各条,基本不能落实。南方回不去,故乡不能留,两头堵住水,中间淹死农民工,如何是好?
1978年后形成的改革潮,为乡村农民工外出打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初他们出去找工作,像没头的苍蝇,于是得了盲流的雅号。后来大量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兴起,接纳了全国各地农民工,那时才把盲流改称为打工仔,再后来,觉得他们做的贡献也不小,叫打工仔容易拉起仇恨,于是改称为农民工。
农民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所依托的饭锅,就是大量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你见几个农民工打工打进公务员队伍的?
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不知当提不当提:为什么1978年到前几年40多年间,广大农民工很少出现无工可打的返乡潮而在近年出现?外企的逃窜,私营企业的萎缩,让广大农民工失去了谋生的饭碗,尽管他们各自有着谋生的本领。
20年前每月都读《读书杂志》,刘东写农民工诗歌创作的文章,叫《贱民的歌唱》,从农民工创作谈到农民工生存环境。这位作者说: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中国当真就这么‘和平崛起’了,那么我们不要忘记,一定要为连续几代数以亿计的苦力劳工,修一座最高最大的纪念碑,来铭记他们的超常牺牲!反过来,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中国再次发生了‘现代化受挫’,那么其实打从现在就能逆料,那报应原本就潜伏在我们断裂的社会结构内部,潜伏在败落的乡村与畸形的城市之间――这正是打工仔们常年奔波的漫长旅途,其间充满了从未被真心倾听过的巨大落差与积怨。”(见读书杂志2005年第12期刘东的文章《贱民的歌唱》P17)
这位作者料到了现代化受挫,把可能的原因归咎于败落的乡村与畸形的城市之间,却没有料到乡村振兴了,城市发展了,农民工们却两头无法接纳,于是城市与乡村仍然“成为他们常年奔波的漫长旅途”。作者更没有想到,提供了那么多就业岗位的外企与私企,却被某些人骂得关门大吉,其中,很可能就有部分农民工自己!
为他们修纪念碑那事,恐怕遥遥无期,能让他们回到故乡躺平,不受社会歧视,不被家人嫌弃,已经是大恩大德了。假如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资金和技术用在造福乡村发展,即便不建纪念碑,也不会掩没他们的丰功伟绩。
解决农民工规模性返乡滞乡的问题,没有灵丹妙药,需要的仍然是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像扶持国有企业一样扶持它们——乡民朴素,招待客人,席间劝客,吃呀,像干部一样吃!——用到扶持私企上来,再形象不过,再有效不过。外企呢,打开国门,热诚欢迎他们回归,让外国人赚钱,也让农民工有一张可以依附的生活之皮。双管齐下,农民工返乡滞乡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须知,他们中的95%,并不愿返乡,更不愿滞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