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黑色幽默。
新东方三十二岁生日,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来一封内部信。
信写得挺有诗意,说南极二十四小时都是阳光,说新东方要当“希望的播种者”。他大概是想用南极的壮阔来激励大家,可这封信发回来,却在公司里炸了锅。
![]()
员工们没感受到激励,反而觉得憋屈。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今夜,所有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意思是,老板在南极看风景,我们在工位当牛马。还有人说,“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这话听着就心酸。
![]()
我仔细读了那封信。全文提了十七次“我”,五次“南极”,可对员工们眼前的压力,加班、KPI、业绩下滑,几乎只字未提。
也难怪年轻人不买账。你在地球的尽头看企鹅抱团取暖,我在城市的格子间里改方案改到深夜,你让我怎么跟你共情?
一
平心而论,俞敏洪这个人,真不算坏。
他是六零后(62年生),从农村考出来,吃过苦,受过罪。当年教培行业一夜之间崩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该退给家长的钱都退了,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乡村学校。那么多机构跑路的跑路,倒闭的倒闭,他能想着把资产捐出去,给穷孩子留点东西,这份良心,不容易。
![]()
他六十多岁了,这个年纪的很多老板,早就退居二线,打打高尔夫,享受人生。
他还在一线拼,带着新东方转型,搞直播,做文旅。
去趟南极怎么了?一个为企业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有钱也有时间,去看看世界,有什么不对?
说实话,如果放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他这封南极来信,很可能被传为美谈。员工们会觉得老板有情怀,有格局,跟着他干有奔头。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
二
现在的年轻人,是看着《战狼》长大的。这话不是贬义,是说他们这一代人,成长在国家富有的年代,骨子里认同的价值观变了。
他们不像70后。70后年轻那会儿,虽然物质不丰富,但他们能忍,吃苦能看到希望,相信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当然最后实没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他们也不完全像80后。80后是夹缝里的一代,赶上房价起飞,赶上独生子女的压力,他们焦虑,但还保留着一点对权威的敬畏,很多时候骂归骂,活儿还得干。
而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5后、00后,他们面对的是什么?
是即便考上985、211,出来也可能找不到像样工作的现实。是掏空六个钱包,也未必够得着首付的房价。是“三十五岁失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头顶。他们一出生就在赛道上,拼命奔跑,却发现终点线越来越远。
他们不是不能吃苦。为了一个项目,他们可以通宵达旦;为了一个机会,他们可以拼命学习。但他们吃的苦,要看得见回报。
![]()
他们厌恶的,是那种“既要又要”的虚伪,是老板一边在南极感慨诗和远方,一边希望你在出租屋里为他燃烧全部青春,还觉得理所应当。
他们信奉的是“我出力,你出钱”,是赤裸裸的雇佣关系,简单,直接,干净。别跟我谈太多虚的,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这不是他们物质,而是残酷的现实教会他们的生存法则。
所以,不是俞敏洪坏了,是评价他的坐标系,彻底换了。
在他那代人看来,分享旅途见闻、人生感悟,是拉近和员工距离的方式。
但在年轻人看来,这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隔阂。
你让我在风雪里坚守,你自己却在南极晒太阳,这像话吗?
三
说实话,看着这些年轻人的吐槽,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我常常想,比起70后、80后年轻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活得真像牛马。
我们那时候,虽然也穷,也累,但社会留给我们的缝隙,比现在要大很多。机会多,压力相对小,努努力,还能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
可现在呢?
学历内卷,工作内卷,连休息时间都在内卷。“躺平”和“摆烂”这些词的流行,背后不是懒惰,而是深深的无力感,既然努力也未必有结果,那为什么还要把自己逼到绝境?
他们不是不想有理想,是现实把理想挤压得变了形。
当每个月的工资,大半要交给房东,当加班成为常态,却看不到晋升的通道,你让他们怎么去理解老板口中的“企鹅越冬哲学”和“播种希望”?
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份有竞争力的薪水,一个清晰的成长路径,一个被尊重、被看见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一封来自远方的、充满说教意味的“鸡汤信”。
结尾
老俞在南极,看着亘古的冰川和呆萌的企鹅,心里想的,或许是公司的宏大愿景和百年基业。
成千上万的年轻员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着电脑,盯着数据,心里想的,可能是下个月的房租,可能是年迈的父母,可能是渺茫的前途。
这之间,隔着的何止是一万八千公里的物理距离。这是一道时代的鸿沟,一种认知的错位。
其实,谁都没有天大的错。老俞想带着大家奔向更好的未来,年轻人只想在当下活得更有尊严。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相互指责,而是多一点换位思考。老板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看看那些托举着你的、疲惫却坚韧的身影。
年轻人们,在争取权益的同时,也要多提高认知水平,老板不是造成你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的罪魁祸首。这年头,能按时给你发薪水的老板都是好老板。企业家不是慈善家,盈利和为股东负责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但无论如何,每一个在出租屋里熬夜加班的年轻人,每一个在通勤地铁上疲惫不堪的身影,他们都不是冰冷的数字。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梦想,也有无法言说的重担。
写到这里,心里有些发堵。如果你也觉得我说出了几分现实的不易,如果你也曾是那个在深夜里感到无力的打工人,或许你的一个“打赏”,不仅仅是一杯咖啡钱,而是对我们这些试图为普通人说几句话的作者,一份沉甸甸的认可和并肩。前路漫漫,我们一起,互相温暖着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