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月初一寒衣节的临近,“十月一送寒衣,家家户户烧纸钱”这句老话又开始被人提起了!
后天便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了,也就是我国传统的寒衣节,这个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的传统节日,藏着中国人对逝去亲人最质朴的牵挂,也延续着一套代代相传的习俗与讲究。那么,寒衣节又该如何送寒衣呢?
![]()
要懂“送寒衣”,得先知道寒衣节的由来。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的第一个重要节气,此时阳气渐退、寒气渐浓,老百姓忙着给自己添棉衣、糊窗纸,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可在古人心中,逝去的亲人也会“怕冷”,于是便有了“送寒衣”的习俗——给逝去的亲人们送去棉衣纸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暖暖和和过冬。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腊祭”,后来经过千年演变,逐渐成为专属于秋冬的祭祀节日,既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也满含着“事死如事生”的孝道文化。
![]()
老话说“十月一送寒衣,家家户户烧纸钱”,它就道尽了寒衣节的核心习俗。
“送寒衣”不是简单的仪式,每一步都透着老辈人的讲究。首先是“备寒衣”,过去农村条件有限,人们会用彩纸剪成棉衣、棉裤的样子,有的还会在纸上画出棉花纹路,寓意“棉衣厚实保暖”;
现在生活好了,有人会直接买现成的纸制寒衣,也有不少人会带着亲人生前穿过的旧衣物(剪碎后)一起焚烧,觉得这样更能让亲人“收到”。
其次是“选时间”,送寒衣讲究在傍晚之后、天黑之前,此时阴阳交替,古人认为这样能让思念传递得更顺畅。
地点也有说法,一般会选在十字路口、亲人的坟前,或是自家大门外的空地上。
若去坟前祭祀,要先清理坟头的杂草,添上一抔新土,再将寒衣和纸钱摆好;若在十字路口,会用白粉笔画一个圆圈,留一个小口朝向亲人坟墓的方向,寓意“不让外鬼争抢,只让自家亲人领取”。
![]()
焚烧时,要一边烧一边轻声呼唤亲人的名字,说着“天冷了,来拿寒衣,在那边好好的”之类的话,烧完后不能马上离开,要等火焰完全熄灭,再在周围洒上一些纸钱,算是“接济”无主的孤魂,体现着中国人的善良与包容。
除了送寒衣、烧纸钱,寒衣节还有不少配套习俗。在农村,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吃“红豆饭”,红豆色红,古人认为能驱邪避灾,也寓意“思念如火,温暖亲人”;
有的地方还会“晒寒衣”,将家里的棉衣、棉被拿出来晾晒,一方面杀菌防潮,另一方面也暗含“让亲人看到自家生活安稳,无需牵挂”的心意。同时就是为过冬做准备了,因为过了寒衣节,天气就真的冷了!
另外,在寒衣节的时候也有一些禁忌,其实多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尊重,也藏着对生活的期许。
首先,祭祀时不能嬉笑打闹,要保持肃穆,这是对逝去亲人的基本敬畏;
其次,孕妇、小孩和身体虚弱的人,尽量不要参与野外祭祀,古人认为此时阴气较重,这类人群体质较弱,容易受影响;
再者,烧寒衣时不能用脚踩、用棍拨火焰,也不能将寒衣撕得粉碎,否则会被认为“对亲人不敬”;
最后,祭祀结束后,不要直接回家,最好在外面走一段路,或是去超市、菜市场转一圈,寓意“将外面的寒气、阴气留在外面,不带给家人”。
如今,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不少地方已经摒弃了焚烧寒衣纸钱的旧方式,转而用鲜花祭祀、线上追思等方式寄托哀思。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寒衣节的核心从未改变——它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国人表达思念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当我们在寒衣节为亲人送上“温暖”时,其实也是在传承一份孝道,铭记一份亲情,让那些逝去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思念里。同时也是让我们的情感得到一个释放的窗口,所以这并不是什么迷信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