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岁广东陈俊玲离世:入职体检揪出晚期胆囊癌,24次化疗难留人间
2025年10月18日下午4点49分,广东佛山的病房里,33岁的陈俊玲在与癌症抗争两年后溘然长逝。
她的丈夫颤抖着在社交账号发布讣告:“去了一个没有病痛的地方”,简单一句话,道尽了这段抗癌岁月的煎熬与遗憾。谁也未曾想,这场生命劫难的开端,竟是一次承载着职场新希望的入职体检。
陈俊玲的人生曾满是光亮。这位河南出身的姑娘长相清秀、性格爽朗,在广东打拼多年后,终于在2023年7月拿到心仪公司的Offer。为迎接新征程,她特意调整作息、收拾状态,满心欢喜地按要求进行入职体检,却在肝胆胰B超检查时,被医生紧锁的眉头打破了所有憧憬——胆囊内的异常占位需紧急进一步检查。增强CT初诊为“胆囊癌早中期”,转院后的病理结果更是如晴天霹雳:恶性胆囊肿瘤晚期,癌细胞已转移至肝脏。在医院大厅,她攥着诊断书浑身冰凉,脑海里只剩一个念头:立刻回家抱住两岁的儿子和丈夫。
胆囊癌的凶险远超想象。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它因早期症状隐匿、位置较深难以察觉,且缺乏有效早期筛查手段,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仅5%-10%,晚期患者1年死亡率超80%,预后极差。确诊初期,恐惧几乎将陈俊玲吞噬,一想到年幼的孩子将失去母亲,她甚至闪过极端念头,但家人的牵挂终究让她选择直面病魔,给自己定下“至少活够两年”的目标。
7月底,陈俊玲在广州的大医院接受手术,丈夫与弟弟放下工作轮流陪护,七年未谋面的江西闺蜜也连夜乘绿皮火车赶来探望,这份情谊成了她抗癌初期的精神支撑。但术后的化疗之路远比想象中残酷,第一次化疗后,严重的副作用就让她吃什么吐什么,最后甚至吐胆汁,整个人虚脱到无法下床,母亲只得从河南老家赶来悉心照料。两年间,她先后经历24次化疗,几乎每月都要承受一次身体机能的摧毁性打击。
癌症带来的不仅是生理痛苦,还有家庭矛盾的悄然爆发:儿子黏着姥姥而直言“不喜欢奶奶”,让婆婆委屈欲走,陈俊玲既愧疚又绝望,觉得自己成了全家的拖累。治疗更耗尽了家庭积蓄,后期只能依靠医院赠药维持,而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度本就不高,病情在反复中不断加重,她的身形也日渐消瘦。2024年3月,身体稍好时,她带儿子回河南老家的几天,成了抗癌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乡间小路的漫步、全家围坐看电视的烟火气,让她无比眷恋这份平淡的幸福。
2025年9月30日,极度虚弱的陈俊玲在手机上写下留给父母的最后遗言:劝他们放下悲伤、保重身体,甚至愿他们当“没生过自己”,这份懂事令人心碎。这成了她社交账号的最后一条动态,床头还放着儿子画的“妈妈加油”涂鸦。十几天后,账号再次更新,却是丈夫宣告她离世的消息。
陈俊玲的悲剧引发无数人唏嘘。
她回翻自己患病前的朋友圈,加班到十点吐槽外卖难吃的日常里,身体早已发出胃胀、恶心等预警,却被忙碌的工作忽略。她的经历既印证了胆囊癌“发现即晚期”的残酷现实,也凸显了定期体检尤其是针对性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胡兴胜指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生活不规律者属于高发群体,早期筛查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33岁的生命虽戛然而止,但陈俊玲用两年抗争留下了沉重的警示:那些被忽视的身体信号、看似普通的体检异常,或许正是生命发出的求救讯息,及时回应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愿这个曾对生活满怀憧憬的姑娘,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也愿世人能读懂这份遗憾——健康从不是理所当然,别让忙碌冲淡了对身体的关注,别让“意外”打断人生的脚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