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自司马迁之后,再无良史。”
仿佛从《史记》以后,中国史官就都学会了低头。
可历史的缝隙里,总有人不肯弯腰。
东晋年间,就有这样一位小官——孙盛,官不过秘书监,位不入九卿,却做了一件连宰相都不敢做的事:
在权臣屠刀之下,写下他们最想抹去的真相。
而那个权臣,名叫桓温。
![]()
一、桓温要的是“王与马共天下”,孙盛偏不让他如愿
桓温是东晋中期最具野心的权臣。
他三次北伐,声望震天,一度掌控朝政,离篡位只差一步。
他想要什么?
不只是权力,更是历史的定义权。
公元371年,他废黜皇帝司马奕,立简文帝。
这一举动,动摇国本。但他对外宣称:“帝有痿疾,不能生育。”——把政治清洗包装成道德清算。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无人敢质疑。
除了一个人:孙盛。
他在编修《晋阳秋》时,写下八个字:
“温窥神器,遂废海西。”
意思是:桓温觊觎皇位已久,所以才废了海西公(司马奕)。
短短八字,戳破谎言,直指本质。
桓温看到后暴怒。
二、“你若不改,子孙难保”
史书送呈审阅那天,桓温召见孙盛之子,当面威胁:
![]()
“枋头之败,乃天时不利。若《晋阳秋》流传,恐不利于尊公全家。”
所谓“枋头之败”,是指桓温北伐前燕失利,军力大损。而孙盛如实记载,称其“丧师八万,狼狈南归”。
桓温的意思很清楚:
你要么改史,要么灭门。
更狠的是,他派人送去一份“修订版”,要求孙家照抄刊行。
三、两套史书,并世而存
面对死亡威胁,孙盛没有屈服,也没有硬拼。
他做了两件事:
对官方版本,一字不改——坚持原稿入库;
另抄一部私史,密传子孙,并立下家训:“宁死不删此书!”
他对儿子说:“史之所贵,持正不阿。若畏强御而易志,何以见先贤之心乎?”
后来,果然有人告发他“私撰国史”。
桓温大怒,欲诛其族。但此时孙盛已年老辞世,诸子流放边地,家破人亡。
可那部《晋阳秋》,终究还是传了下来。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感叹:“孙盛以命守史,古今罕类。”
司马光也赞他:“凛凛然有《春秋》遗风。”
四、为什么没人知道他?
因为他太小了。
没有司马迁的太史公身份,没有班固的外戚背景,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著作郎。
也因为他太硬了。
在一个“清谈避祸”的时代,他偏偏选择用笔战斗。
但正是这样的身影,才让中国的历史没有彻底沦为胜利者的宣传册。
在他之后,还有高允拒改国史、吴兢不惧武周打压、陈寿隐忍著《三国志》……
一代代史官,或明或暗,或存或佚,都在做同一件事:
在权力面前,守住那一寸真实的土地。
今天我们回看这些名字,或许会觉得遥远。
但请记住:
每一本你能读到的正史背后,都有人曾为此付出代价。
他们不是英雄,却是文明的守夜人。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他们的名字,再次沉入黑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