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以来,国际秩序便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那是一个欧洲的“发明”,并随着欧洲的对外扩张被传播至世界各地。1945年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是这一体系迄今相对成熟的形态。1945年之前,全球多数地区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它们不具备民族国家的资格,因此被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全球南方的大多数国家当时都属于这一范畴。直到19世纪末,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游离于民族国家体系之外。随着实力的持续衰弱,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具备民族国家的一些特征。
中国是一个混合体,既是民族国家,也是文明国家;后者是其主要身份,这一点在中国的治理体系、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都有体现。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主要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行事。但近十年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四大全球倡议,开辟了新的道路,我认为这些更深植于其文明传统之中。
中国正日益承担起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它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领导者,是绿色科技与绿色转型领域的引领者,同时也正在迅速崛起为全球科技的领导性力量。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正在逐渐改变国际体系的性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四大全球倡议,还应当提及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正是这一趋势最生动的体现。它们的关键特征在于,都是主要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它们致力于构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
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新型双边关系,同时催生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若要构想未来治理的新形态,无论是国家层面、双边、多边还是区域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都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因为它以中国与全球南方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这正是未来的核心关系。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正在重塑1945年后国际体系的模板。该体系的主体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北美与西欧的典型民族国家。新获得独立的国家当然也成为民族国家,但那是因为殖民者并未提供其他选项。欧洲民族国家模式始终与这些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后者与殖民者的社会形态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那时,菜单上只有一道菜。西方信奉的是同质化,而非多样性。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其与全球南方国家关系的日益深化,新的选择应运而生。中国的方案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菜单上正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选择。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最能体现这一趋势。中国始终秉持文明理念,珍视文明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曾被殖民列强所摧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日益繁荣,它们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希望重拾并拥抱自身的文明根源。这些根源是它们身份认同的基石。作为文明国家,中国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纽带正在形成:作为文明型国家的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寻求重新发现并彰显自身的文明遗产。这是一种西方国家难以理解的互动与共鸣,因为正是它们摧毁了北美、拉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众多文明。时至今日,它们仍很少使用“文明”这一概念。对西方国家而言,这个词几乎只用于希腊与罗马文明,或所谓的“西方文明”。
这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的发展进程,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国际体系的本质。随着西方的日益衰落,民族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也将随之减弱。以中国和全球南方为根基、覆盖全球80%以上人口的新兴国际体系,将形成更加广阔与多元的国际关系理念。由中国与全球南方(尤其包括印度)共同秉持的文明理念与文明传承观念,将成为新兴国际秩序演进过程中国际关系的核心支柱之一。(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