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排便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隔天一次,顺其自然。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不少人肚子里堆了五六天的大便还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你可能会惊讶。
![]()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每天都排便,却依旧是“假性通畅”,肠道早已塞满宿便,只是表层在“掩耳盗铃”。通常出现的表现有点像:老觉得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没胃口,嘴里总有怪味,皮肤还开始暗沉起痘。
更有甚者,坐久了肚子痛,站起来感觉轻松点,那是肠道被撑得发胀了。很多人误以为是胃不好,其实问题根在肠。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排便了,但总觉得没排干净?如果有,这大概率是结肠推进力减弱了。
正常情况下,结肠像一条有节奏蠕动的“传送带”,把粪便往外推。但当你常年久坐、饮食精细、缺少膳食纤维时,这条传送带就像“断电”了一样,粪便在里面越积越多,水分被反复吸收,变得又干又硬,卡在肠道里动不了。
![]()
有研究发现,成年人中有超过31%的慢性便秘患者,肠道里残留的大便超过了正常水平三倍。这不是夸张,而是通过腹部X线和肠道CT片看到的真实数据。尤其是靠近直肠的乙状结肠,最容易成为“堆积仓库”。一旦形成粪石,排便就变成一件耗神又痛苦的事。
你可能以为不排便最多就是肚子不舒服,其实后果远比你想象严重。长期便秘会增加痔疮、肛裂、甚至直肠脱垂的风险。
长期排便困难会导致肠黏膜反复受损,引发炎症,甚至被研究者视为结直肠癌的潜在诱因之一。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指出,便秘超过5年的人群,其结肠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8倍。
![]()
在临床里,我们见过太多患者一开始只是排便困难,后来发展为慢传输型便秘,再到出口梗阻型便秘,最后甚至需要住院灌肠治疗。病情进展是逐步的,但很多人总是等到肚子胀得像鼓,才愿意来看医生。
有时候,患者来了之后,我们会做一个简单的腹部触诊。如果在左下腹触到“条索状”的硬块,多半是积便。再结合影像学检查,一看就明了。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人肚子里最多能憋出3公斤的大便,我们称为巨结肠症候群,这不是个例,而是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文明病”。
讲到这,你可能已经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也“肠子装满了”。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速清一清,把这些堆积的大便赶紧排出去?
![]()
答案是有的,而且不靠药,也没你想得那么复杂。我们临床上有一种操作叫肛门反射激活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刺激直肠壁,唤醒结肠的排空反射。
方法是这样的:选择早上空腹时,用温水灌洗一次直肠,水温保持在38到40度之间,在肛管停留3到5分钟。这时候,肠道会像被惊醒一样开始剧烈蠕动,不少人第一次体验后,能排出大量黑褐色的宿便。
这种方法不能天天使用,一周一次足矣。要从源头上解决肠道蠕动慢的问题。2024年《肠道微生态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肠道益生菌数量与排便频率呈正相关,尤其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能显著增强结肠推进力。
![]()
你可以通过补充发酵类食物,比如酸奶、纳豆,或选择正规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菌群。另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是腹压激活机制。很多人排便时不是不想排,而是“不会用力”。腹肌松弛、盆底功能下降,导致排便无力。
我们会指导患者做一种简单又有效的动作:蹲姿状态下挺腹发力,像吹气球一样持续用力5到8秒,然后放松,再来一轮。这种训练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后做3组,长期坚持,能有效改善排便动力。
别再以为清肠就靠泻药。泻药只是暂时让你排便,但它会让肠道越来越懒惰。2022年中国肠病协会发布的调研中显示,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的人中,有高达42%的人出现了结肠黑变病。
![]()
这是一种因药物刺激导致肠道黏膜色素沉积的病理状态,严重时会降低肠道对刺激的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你可能想问,怎么判断自己到底有没有宿便?一个很实用的小技巧是:观察大便形态。如果大便细如铅笔、断断续续,有时还黏在马桶不易冲走,那就是肠道推进力不足的信号。还有人一蹲就是十多分钟,排完还觉得没排干净,这其实是出口阻力增大,往往和盆底肌功能有关。
如果你已经连续三天以上没排便,腹胀明显,甚至开始恶心,那就别自己在家琢磨了,尽快去医院做下腹部平片或肠镜检查。我们临床上常说,三天不排便,肠道开始“发酵”,粪便中的氨、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会被肠壁吸收,引发头晕、反胃、情绪烦躁等症状。
![]()
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肠道问题不会来得那么早。其实我们门诊接诊过不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天天喝奶茶吃炸鸡,结果肠道提前老化,结肠像个“老年人”的肠子。你以为排便是件小事,其实是身体代谢最重要的出口。堵了,就等于身体的垃圾站罢工了。
讲到这,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妨现在就试试那个温水肛洗法。使用前需要排除痔疮、肛裂、直肠炎等禁忌症状。如果不确定,直接找医生评估一下最稳妥。
最后提醒一句,不要一味追求“快速清肠”,更重要的是让肠道自己恢复节律。就像修路,不是靠推土机一次清空,而是要让路面恢复正常通车。肠道也是一样,靠外力只能解决一时,靠自身蠕动才能保持长期畅通。愿每个人都能告别“肚子堵车”,轻松自在过每一天。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慢性便秘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相关性研究 2. 《肠道微生态研究》2024年第9期:肠道菌群结构与便秘症状的相关性 3. 中国肠病协会2022年全国便秘人群管理白皮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