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特别是因肠道功能衰弱而引发的便秘问题最为显著。功能性便秘(FC)是便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对其权威的定义来源于《罗马标准》(功能性胃肠病权威标准,图1为罗马标准的历史进程)。环境、文化、种族、饮食或遗传因素均会对症状报告产生影响。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段昊、刘改改、闫文杰*等聚焦于探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与FC发生的关联性,通过系统梳理现有获批认证的润肠通便类保健食品原料,依据原料类别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对它们改善便秘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以期为老年FC的相关功能食品研发及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科学依据。
![]()
1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与FC发生的关联性
人体微生物定义为人体全部微生物群中包含的集体遗传信息,人体质量的1%~3%由微生物组成,它们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并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特别是在肠道(大肠最多)中存有大量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被认为是有助于调节宿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与多种疾病发展相关,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肝脂肪变性、肠道疾病和癌症。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主要是指在肠道环境中通过各种生物化学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它们可直接与肠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影响宿主健康。FC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吲哚衍生物、胆汁酸(BAs)代谢物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1.1 SCFAs
SCFAs是由肠道微生物(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粪杆菌和罗斯伯利亚等肠道共生菌)发酵膳食纤维(DF)、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主要包括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戊酸盐、异丁酸盐、异戊酸盐、2-甲基丙酸盐、己酸盐,是肠腔内最丰富的微生物代谢物之一。SCFAs以高浓度形式存在于肠道中,其产生速率和浓度取决于结肠中微生物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底物来源和肠道转运时间。研究表明,SCFAs在机体中的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18~85 岁人群中发现血清中丁酸质量浓度约为(935.6±246.5)ng/mL。在肠道的分布中,盲肠和近端结肠的浓度约为70~140 mmol/L,而远端结肠的浓度则为20~140 mmol/L,乙酸盐在其中占主要地位;在口腔中,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的浓度依次为6~38、1~13 mmol/L和0~5 mmol/L。
作为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CFAs对宿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能量来源、调节免疫或炎症、调节中枢神经等,其浓度范围变化也被用于指示某些疾病的发生。SCFAs传递信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方面,其可充当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避免组蛋白出现过度乙酰化的情况,以此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它能够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肠道健康相关的研究表明,SCFAs可通过介导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以及调节5-羟色胺(5-HT)生物合成从而影响结肠运动;同时,胃肠道微生物群还有助于调节BAs的合成,BAs进一步通过肠道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蠕动,从而发挥调节肠道菌群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同时,SCFAs可以创建连接肠道和其他器官的“轴”,因而FC的发生也被认为与脑-肠-菌群轴密切相关。此外,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被认为是提示FC发生和治疗的潜在标志物。多数研究表明,通过膳食干预的方式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并提高粪便中SCFAs浓度,从而发挥改善便秘的作用。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SCFAs异常升高也可能与便秘的发生有关,如Jalanka等发现FC人群粪便中乙酸的水平比健康对照组高2.2 倍,这可能是因为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发生改变,产生了异常的发酵模式。
一般在正常肠道生理情况下,适量的SCFAs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但在FC等病理情况下,无论是SCFAs的缺乏还是异常升高,都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和功能紊乱的表现,所以不能单一地通过SCFAs的浓度高低评价FC的发生与否,而应当结合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肠道蠕动、菌群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
1.2 吲哚衍生物
色氨酸(Trp)属于必需氨基酸,其代谢主要涉及3 种途径:犬尿氨酸(Kyn)、5-HT和吲哚途径,代谢比例依次约为2%、95%和3%。红肉、鱼、蛋、奶酪、十字花科蔬菜和豆类等食物含有较高的Trp,肠道微生物(大肠杆菌、孢原梭菌等)利用色氨酸酶代谢的吲哚途径,通常以Trp作为起始底物,经过酶促反应产生吲哚,并进一步代谢生成吲哚衍生物,如吲哚-3-乳酸(ILA)、吲哚-3-丙酸和吲哚-3-乙酸酯,吲哚及其衍生物通过调节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维持肠道稳态。如ILA是乳酸菌在缓解炎症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中的关键分子,其介导微生物间通讯调节的微生物组-宿主串扰,并与其他微生物衍生的吲哚一起控制肠道稳态。吲哚代谢途径也同样影响着脑-肠-菌群轴。
研究显示,FC人群的吲哚途径最终代谢物高香草酸(HVA)水平较高,而5-羟基吲哚乙酸(5-HIAA)水平较低;并且HVA/5-HIAA比值与FC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另一项临床研究也同样表明,患有FC的女性消耗Trp较少,尿液中5-HIAA水平较低,但Kyn和3-吲哚酚硫酸盐(3-IS)水平较高,且FC发生的严重程度与5-HIAA水平呈负相关,与3-IS水平呈正相关,表明Trp代谢的变化可能导致绝经后年长女性FC的发生。在老年FC相关研究中发现,老年FC患者尿液中5-HIAA浓度远低于健康人群,KYN和3-IS浓度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通过500 mg(2 次/d)的L-Trp饮食干预12 周后,能有效提高老年FC患者5-HIAA浓度,减少FC的发生。
综上,吲哚衍生物浓度的变化影响着FC的发生,通过补充L-Trp有助于改善老年FC的发生及发展程度。
1.3 BAs代谢物
BAs是一类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有机酸,它们通过细胞受体,如法尼醇X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VD受体,介导宿主和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初级BAs是由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BAs,有助于促进脂质的消化和吸收,这两种BAs还可以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结合型初级BAs,如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等。约5%的初级BAs会进入结肠中,被肠道微生物(双歧杆菌、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乳酸菌、肠杆菌等)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化为次级BAs,它们是调节宿主胆固醇代谢和能量平衡的重要成分,并与肠道健康密不可分。
BAs对FC的影响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的BA受体(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5(TGR5))刺激肠嗜铬细胞和内在初级传入神经元释放5-H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最终引发肠道蠕动反射。通过使用BAs转运蛋白抑制剂进一步证明BAs浓度与结肠运动有显著关联性。BAs转运蛋白在BAs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FC女性患者连续口服15 mg或20 mg的BAs转运蛋白抑制剂14 d后,20 mg抑制剂干预可使总体结肠转运明显加速;两种剂量的抑制剂均可显著加48 h的结肠转运;两剂量组中均能观察到患者大便明显较松散;表明BAs转运蛋白抑制剂对便秘等级、大便通畅性和减轻压力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观察到可通过调节BAs合成和肠肝循环改善FC的程度。
1.4 其他
除SCFAs、吲哚衍生物、BAs代谢物之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合成VK、VB以及多胺类物质。还有研究发现,FC患者代谢产物中富含产甲烷的肠道微生物。并且,甲烷的产生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有关,而与便秘或结肠转运无关,但是相关研究数据较少。
2 饮食干预在预防FC中的作用
由于润肠通便属于保健食品宣称功能,因此以国家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为数据检索工具,对目前已获批具有通便功能的保健食品进行了原料类别的数据统计(图2),并基于原料的类别情况进行饮食干预在预防和缓解老年FC中的作用讨论。食物原料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改善FC的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
![]()
2.1 蒽醌类植物原料
植物源保健食品在便秘干预领域占比最高(图4),其中芦荟与决明子应用最为广泛,其核心活性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该类成分多以糖基化形式存在,经大肠微生物水解后,通过双重机制发挥通便作用:刺激肠道神经丛增强蠕动;抑制Na+/K+-ATP酶活性以减少水钠重吸收,协同促进结肠运动与分泌功能,从而缓解便秘。
![]()
芦荟苷具有β-糖苷键以及较强的亲水性,其通便活性依赖于肠道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芦荟苷在肠道中以原形式被肠道微生物菌群水解成葡萄糖及芦荟大黄素-9-蒽酮,再进一步经氧化转变为芦荟大黄素,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并对远端结肠浅表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钠离子跨膜转运效率,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减少,最终增加粪便含水量,发挥润肠通便功效。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芦荟能够显著抑制便秘模型动物结肠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激酶B(AKT)和核因子κB(NF-κB)p65关键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表明其抗便秘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炎症途径有关。毒理学评估显示,洛哌丁胺诱导的便秘大鼠连续摄入50~200 mg/kg芦荟水提取物后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被证实能够抑制肠壁对固醇类物质的吸取,从而增强肠道的排泄功能,对老年FC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一项临床研究对比了决明子制备的糖浆和乳果糖对老年便秘患者的效果,结果发现经过为期2 周的干预后,决明子糖浆30 mL/d剂量组的老年人每周排便频率显著提高,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乳果糖组,在生活质量、大便费力程度、块状或硬便的百分比、排便时疼痛程度以及基于视觉模拟量表(分数越低便秘症状越严重)评分的大便稠度方面,决明子糖浆组明显更好。
在涉及蒽醌类原料配伍的通便产品中,再次验证了蒽醌改善FC的良好作用。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观察了120 例老年性FC患者使用当归与芦荟配伍产品的通便效果,结果显示该配伍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老年FC患者大便秘结、排便不利、腹胀、腹痛等症状。在以芦荟为主要原料,配伍益生菌等成分的制剂临床疗效评价中发现,芦荟配伍益生菌能显著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形状、排便时间评分及总分,效果优于单一芦荟组或单一益生菌组。决明子荞麦茶也具有显著治疗FC的作用,推测主要是因为决明子中蒽醌类物质与荞麦中DF及红茶中的活性成分共同提升了润肠通便的效果。这提示有效的配伍有助于协同增加缓解FC功效的作用。综上,蒽醌类植物原料中的芦荟苷可以被肠道微生物利用,并进一步释放芦荟大黄素,抑制结肠Na+/K+-ATP酶活性,减少钠重吸收,升高肠腔渗透压从而增加粪便含水量;同时能通过抑制MAPK途径发挥通便作用;决明子则能通过抑制肠壁对固醇类物质的吸收,从而增强肠道的排泄功能。蒽醌类植物原料配伍DF或益生菌均有协同促进润肠通便的作用。
虽然蒽醌类物质改善便秘的作用效果显著,但它们属于刺激性泻药,过量使用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严重腹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也明确提出,对保健食品中含芦荟、大黄、决明子等蒽醌类原料应制定总蔥醌(指标值以范围标示)指标。因此,在使用含有蒽醌类原料作为改善老年性FC产品的配方原料时,应当注意配方配伍的剂量及君臣佐使的合理性。
2.2 DF
DF预防便秘已成共识,国际指南建议每天摄入25 g DF以达到最佳通便效果。DF摄入量低、饮水量低和营养不良是老年性FC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原料应用于改善便秘的产品数量较多(图5)。
![]()
依据物理特性,DF分为水溶性DF(SDF)和水不溶性DF(IDF)两类,DF中的大量营养成分会影响循环中的SCFAs水平,这归因于DF黏度、水溶性和发酵速率功能特性。因此DF多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潜力,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并减少便秘频率。动物实验表明,抗性淀粉和魔芋粉都能显著增加血清中肠道动力调节因子、5-HT、胃动素(MTL)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上调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增加动物粪便中SCFA的拟杆菌属和副拟杆菌属丰度,降低粪便中产生内毒素的细菌Desulfovibrio和Oscillibacter丰度;抗性淀粉组中Turicibacter的相对丰度和粪便丁酸盐浓度最高,其与排便频率呈正相关,表明抗性淀粉是促进肠道蠕动的最佳纤维来源,其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与特定细菌Turicibacter和丁酸盐刺激下5-HT浓度升高有关。糖精副产物的SDF主要由D-甘露糖醛酸和D-甘露糖组成,而纤维素则由D-葡萄糖和极少量的D-葡萄糖醛酸组成,两者均能改善便秘小鼠的粪便相关指标、胃肠道通过率和肠道相关的组织学形态;并能够升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恢复肠道神经递质的表达,并维持闭合小带蛋白1(ZO-1)、连接黏附分子-1(JAM-1)和Occludin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两者对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和促进SCFAs生物合成的肠道菌Muribaculacea、Prevotellaceaen、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上调有明显的作用,但综合结果显示SDF因其高保水能力,对便秘具有更为显著的改善作用。豆制品副产物豆渣是DF的良好来源,通过Trichoderma spp.发酵豆渣后,能够使SDF含量从4.97%增加到18.82%,IDF含量从59.37%下降到44.89%,但不影响总DF含量;该工艺能够显著提高DF的复水率、溶解速率、膨胀力和持油能力,且使DF微观结构更精细;相较于传统DF,发酵DF对于平衡和调节小鼠肠道菌群、提高SCFAs产生和促进小鼠肠道蠕动方面的作用更显著。
综上所述,DF具有高保水作用,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代谢物5-HT及SCFAs分泌,上调MTL、AChE、IL-10、SOD等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等多个途径促进FC动物肠道蠕动,并有效保护FC动物肠道组织学形态。临床研究证实,聚葡萄糖、洋车前子壳、麦麸等DF或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大便硬度的功效,对FC的改善作用显著。使用聚葡萄糖与低聚果糖进行配伍能有效改善儿童便秘频率。这些证据系统揭示了DF通过菌群-SCFAs-肠神经轴多靶点协同作用改善便秘的分子基础。
2.3 益生元
目前对于益生元的权威定义来源于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提出的“能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并产生健康益处的底物”。
![]()
图6统计了用于润肠通便保健食品组方的主要益生元,其中低聚果糖使用频次最高。当下有关益生元促进特定有益菌增长速率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低聚糖、DF、菊粉等。通过长期给予成年人、老年人低聚果糖或菊粉均能提高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这些研究再次证实了益生元能够提升有益菌的数量。而益生元发挥通便的作用可能是其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被转化为SCFAs、L-乳酸盐、二氧化碳和氢等物质,这些物质有益于肠道健康,能够促进肠道蠕动。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以10 g/d的剂量连续补充30 d低聚异麦芽糖,能有效增加其粪便中SCFAs浓度,提高粪便细菌质量、排便次数、粪便体积和结肠微生物活性,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益生元中的聚葡萄糖是具有高度分支和复杂结构的无规结合葡萄糖聚合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更倾向于发酵带有分支的聚葡萄糖,且会优先水解1,6-吡喃糖,并进一步生成SCFAs和气体,从而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在日本发布的一项临床研究中,50 名老年便秘患者在补充10 g/d聚葡萄糖后,其排便频率从3 次/周增加到7.5 次/周,可见益生元对便秘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
一般情况下,益生元与益生菌或合生元联合使用的通便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益生元。研究显示,水苏糖、益生菌Latilactobacillus sakei、合生元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便秘小鼠均具有通便作用的影响,主要机制可能是因为水苏糖不仅对肠道本身有通便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L. sakei和其他益生菌在肠道中的生长,同时三者发挥便秘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水通道蛋白(AQP)中的AQP4和AQP8、Cajal间质细胞、胶质细胞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实现。
综上所述,益生元可有效提升肠道微生物代谢物SCFAs、L-乳酸盐、二氧化碳和氢等物质水平,促进肠道蠕动。与益生菌联合应用时能进一步调节肠道中有益菌数量,并通过调控AQP4/AQP8、Cajal细胞、GDNF及NOS通路协同增强通便效果,这进一步展现出配方配伍研究在保健食品中的意义。
2.4 益生菌
益生菌能够产生氨基酸、维生素、细菌素、酶、免疫调节化合物和SCFAs等有益成分,从而促进机体健康。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肠道微生物组成是动态的,在进入成人阶段后肠道微生物群相对稳定,而老年人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则逐渐减少,且有益菌的数量降低,造成促进宿主健康功能下降,说明人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数据显示,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在便秘患者体内的含量普遍偏低。而通过增加这类益生菌的数量可改善老年人便秘的情况。益生菌不仅具备抗氧化和抗炎的功能,还能够借助激活AKT信号通路和胃肠道肽通路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调节,进而达到缓解便秘的功效。在益生菌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嗜酸乳杆菌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的稳定,从而显著改善衰老小鼠的新陈代谢。双歧杆菌中的长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在缓解便秘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此外,除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之外,嗜热链球菌同样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也主要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和上皮屏障功能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
目前,益生菌已经被建议作为老年人慢性便秘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剂。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在保健食品中,益生菌属于能够维持人体肠道菌群平衡、润肠通便以及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一类产品。应用在保健品中的益生菌菌种类型包含乳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酪酸梭菌等。各益生菌菌种在已获批具有通便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中应用情况如图7所示。
![]()
2.5 其他(微量营养素)
![]()
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常应用于抗便秘类产品中,图8统计了应用于通便保健功能产品的情况。但有关这些营养素应用在通便中的研究内容较少。马来西亚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习惯性膳食摄入量中总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纤维)和微量营养素(叶酸、钾、VB6、VD、VE和VK)摄入量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一项对美国成年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膳食铜摄入量与成人慢性便秘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氧化镁补充剂可有效改善慢性便秘的主要症状。上述研究提示在进行抗便秘类保健食品的研发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这些微量元素。
各原料改善FC的作用机制总结详见表1。
![]()
![]()
![]()
3 结 语
老年FC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FC发生的重要作用,并对目前用于通便保健食品的原料进行了分类讨论,主要包括植物原料、DF、益生元、益生菌及微量营养素。其中蒽醌类植物原料主要以芦荟、决明子为代表,它们能通过刺激大肠神经以加强肠道蠕动;通过抵制Na+/K+-ATP酶以减少大肠对水及Na+的重吸收,从而发挥润肠通便作用。DF具有高保水作用,能通过提高肠道微生物代谢物5-HT及SCFAs浓度,上调MTL、AChE、IL-10、SOD等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等多个途径促进FC动物肠道蠕动,并有效保护FC动物肠道组织学形态。益生元和益生菌则主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提高肠道微生物代谢物SCFAs水平、降低肠道炎症水平等途径增强肠道功能,改善便秘情况。同时,便秘老年人群的习惯性膳食中也观察到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在通便产品中也能看到维生素和矿物质原料的应用。这些研究提示了微量元素在通便类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配方配伍研究中值得关注。
通信作者:
![]()
闫文杰,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和食药同源及新食品原料教授团队负责人,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三新食品评审专家,国家食药同源物质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配方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功能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新功能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现场核查专家,国家特医食品评审专家,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基础与通用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产品营养品质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国家发酵制品北方推广中心副主任,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分会常务理事等。《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食品科学》《中国果菜》等期刊编委。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项目40余项。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发表文章200余篇,授权专利16 件,主编著作2 部,副主编著作1 部。
第一作者:
![]()
段昊,博士,食品专业。研究方向: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入学后每学年都获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一等及二等学业奖学金。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23 篇(1区4 篇)。在行业内各种大型功能食品创新竞赛中,获得过“君臣佐使”药食同源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和第二名;2022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大健康专题赛比赛优秀奖;桂发祥杯第五届京津冀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第三名等多项荣誉。已申请12 项专利(授权6 项实用新型),研发了多款新剂型功能食品。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SCI、EI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2 篇;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自行创建食品专业相关公众号,积极传播本专业和行业知识,现原创文章62 篇,粉丝882 人。
本文《肠道微生物与功能性便秘: 发生机制及营养干预进展》来源于《食品科学》2025年46卷第16期13-23页,作者:段昊,刘改改,路佳敏,李阳,常新悦,杨天宇,包书源,松伟,闫文杰。DOI:10.7506/spkx1002-6630-20241219-16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李雄;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