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新宿的深夜,在日留学生小林攥着手机躲进便利店——半小时前,她在地铁站出口被陌生男子推搡,对方骂出的话里,夹着“支那人”的字眼。监控对着巷口,但警察做了笔录就没了下文。
![]()
这不是个案。今年以来,在日中国公民遇袭的新闻,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滴得人心慌: Osaka的华人餐厅老板被砸了店门,横滨的交换生在公园被围堵,还有东京的导游,光天化日下被抢了包——部分案子报了警,卷宗却像沉进了东京湾,连嫌疑人的影子都没摸到。
更让人心寒的,是那番涉台挑衅言论。当日本领导人把政治恶意摆上台面,在日中国人的身份,突然成了“软肋”。以前逛秋叶原能说中文砍价,现在进药妆店都要先捋平语气,生怕一句“我是中国人”引来异样的眼神。
![]()
外交部的提醒,不是“大题小做”。它是把“安全环境恶化”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当治安案件没人管、政治挑衅明着来,在日中国人的每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你不知道哪块会扎疼脚,也不知道哪次出门,就会撞见恶意。
在日华人论坛里,最近的帖子全是“保命指南”:有人说“别单独走夜路,包里放报警器”,有人晒出驻日使馆的紧急联络方式,设成了手机快捷键。有个在东京住了十年的博主删了旅游攻略,只留了一句“现在的日本,不是我当年留学的地方了”。
那些订了机票的游客,开始退酒店:“本来想带孩子看富士山,现在想想,安全比风景重要。”还有做中日贸易的商人,把洽谈会改到了新加坡——生意可以换地方做,命就一条。
![]()
驻日使馆的电话最近成了“热线”,接线员说,求助的电话里,一半是“被骚扰了怎么办”,一半是“怎么最快回国”。有个在日工作的姑娘,挂电话前带着哭腔:“我只是来上班的,怎么就成了‘风险人群’?”
这不是“反日情绪”,是对安全的本能敬畏。当一个国家的治安管不住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当政治挑衅把民间交流的温度冻成冰,“近期别去日本”的提醒,更像给所有中国公民的“安全结界”——它不是不让你去,是告诉你:你的安危,比一场旅行、一笔生意更重要。
小林已经买了回国的机票,起飞前她发了条朋友圈:“行李箱里没装伴手礼,只装了这几个月攒的报警回执。”配图是东京塔的夜景,只是照片里的灯光,没以前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