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发布消息称中国已正式通知日方,暂停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
此时距离日本农林水产大臣铃木宪和宣布恢复对华出口仅过去14天,首批6吨北海道冷冻扇贝还在中国港口等待清关,命运已然逆转。
一切要从11月7日日本国会的那场答辩说起。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表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战。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9日的记者会上明确指出,这种言论“从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和谴责”。
更关键的是,当在野党议员递出撤回言论的台阶时,高市早苗选择了当场拒绝。这种毫不妥协的姿态,让中方意识到必须采取实质性行动。
![]()
中国方面的反应迅速而系统。11月10日到13日,从外交部发言人表态到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层层升级的外交交涉已经为后续措施埋下伏笔。
“奉示”这一表述在中日交涉史上极为罕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项昊宇指出,这代表着副部长不仅仅是以个人身份交涉,而是直接体现更高层级的国家意志。
这意味着,中国这次的反制不是单纯的外交抗议,而是凝聚了14亿人民意志的坚决回应。
11月14日开始,多个部委联动出击。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连续发布提醒,建议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游、留学。这些看似温和的“建议”,在市场上立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压力。
国内旅行社反馈,赴日旅游咨询骤减、退订飙升,有机构称约一半相关订单被取消。日本方面的东日本国际旅行社更是在几天内失去了八成原定于年底前抵达的中国团体客人。
办公室电话不再响起,导游排班表出现大片空白,原本指望靠旺季回血的预期瞬间崩塌。
![]()
野村研究所的评估数据显示,如果中国游客持续减少,日本GDP可能缩水0.36%,经济损失超过2.2万亿日元。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数字游戏,而是正在发生的经济现实。
11月16日,各家航空公司发布日本航线机票免费退改通知,看似便民措施的背面,实则为“赴日降温”添柴加火。
水产品禁令的重新启动,表面上有着充分的技术理由。毛宁在记者会上强调,日方未能提供承诺的技术材料,违背了“质量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背景下,中国对食品安全的警惕不容丝毫放松。
去年8月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就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直到今年6月29日才有条件恢复北海道等37个地区的进口,而福岛、宫城等“重灾区”始终未解禁。
日本至今未能建立让中国信服的第三方监测机制,这使得任何关于水产品安全的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
![]()
日本时事通讯社分析认为,尽管此次暂停进口被视为“严重事件”,但日本政府似乎希望通过克制的回应来促使中国采取更温和态度。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甚至表示“没有收到中国政府的联系”,这种刻意低调的处理方式反映了日方的两难处境。
经济层面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11月6日,日产宣布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大楼用于经营重建;11月5日,丰田披露第二财季经营利润为8395.5亿日元,同比下滑27%。
这些看似独立的企业动态,实际上与中日关系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当政治互信破裂时,经济合作必然受到影响,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中国民众的反应同样不容忽视。毛宁直言,在当前形势下,“即使日本水产品向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市场”。这句话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描述。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抵制日本水产品的讨论持续升温,这种自发的民意表达与官方政策形成了良性互动。毕竟,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含糊。
![]()
接下来事态将如何发展?日本媒体的报道提供了线索。11月18日有消息称,高市早苗可能在临时国会闭幕后参拜靖国神社,日期可能在12月26日或元旦。
如果这一猜测成真,必将给已经紧绷的中日关系带来更大冲击。学者提醒,一旦国际反响不及预估,高市推进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会进一步压缩双边沟通的可操作空间。
中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毛宁在记者会上严肃敦促日方“收回错误言论,停止在涉华问题上制造事端,以实际行动认错纠偏”。
同时明确警告,如果日方拒不撤回、甚至一错再错,中方将不得不采取“严厉、坚决的反制措施”,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