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3月12日在巴西亚马孙州马瑙斯拍摄的比亚迪电池工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在开放、可持续与改革方面,全球南方各国正在形成共识。从加强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贸易关系到拉丁美洲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该地区正通过绿色产业、数字转型及南南互联互通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一转变的典型例证就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美国家已成为核心参与方,凸显其在这一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就在数月前,来自整个美洲地区的外长和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共同庆祝论坛成立10周年。巴西总统卢拉、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以及智利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等领导人的出席,表明一个清晰的共识:中国—拉美关系已从务实合作迈向长期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此次会议达成《北京宣言》及《中拉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涵盖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农业、贸易、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的100多个合作项目。会议还宣布设立660亿元人民币(约合92.3亿美元)的区域发展信贷额度。自2025年6月起,中国对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五国公民试行免签政策。这些措施彰显了以科技、可持续发展与人文交流为基础的多维度伙伴关系。
上周我参加了在圣保罗举行的巴中企业家委员会(CEBC)年度会议,真切感受到了巴西工商界人士身上的这股新活力。会上的讨论围绕绿色交通、数字基础设施及再工业化领域的投资。今年成功下线首辆本地组装的“海豚Mini”电动车,到依拉塞马波利斯长城汽车的混动汽车产业中心,此类产业升级的案例比比皆是。
早在今年的五月,我与秘鲁外交部长埃尔默·斯基亚莱尔(Elmer Schialer)在午餐交流时,他热情介绍了钱凯港项目—— 这一拉美地区的门户枢纽预计将使货运时间缩短10-12天,让拉美更紧密地融入亚洲供应链。他的热忱正是整个地区共同心声的生动写照:决心以自身方式实现互联互通、贸易往来与现代化发展。
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大陆的合作图景:从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的“锂三角”,到秘鲁的港口,再到墨西哥的高科技走廊。在拉美各地,中资企业与当地合作伙伴正在共同投资风能、太阳能、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物流系统。华为、阿里云等数字企业正帮助当地构建新一代数字连接体系,而本币结算、人民币清算等金融合作则在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
综合来看,这些发展表明中拉关系正超越传统的“贸易+基建”模式,迈向可持续、现代化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认识到,在当今动荡的世界,增长必须建立在开放、韧性和共同责任之上。
最新的共同行动计划中提及的 “文明伙伴关系”,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要实现商品与资本的互联互通,更要推动思想、文化与治理的交流。这一理念所体现的合作精神,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区域性而非双边性、战略性而非交易性的合作方式。
根据计划,双方将提供3500个奖学金名额、1万个培训机会以及300项政党交流项目, 为太平洋两岸的新一代领导人才与专业人士搭建亲身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
拉美与中国日益紧密的伙伴关系,也反映了全球南方日益成熟的自信。中国此前宣布,在未来的世贸组织谈判中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 这一决定既彰显了经济实力,也体现了推动全球规则更公平的决心,同时中国将保持发展中国家地位,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团结一致。这一立场也得到拉美国家的认同,这些国家希望在国际机构改革中获得与自身潜力相符的话语权。
通过将绿色增长与数字创新相结合、开放市场与社会包容相结合,中拉合作有望成为包容性现代化的典范。在分裂与保护主义危及全球化进程的当下,中拉伙伴关系展现了另一种可能:一个以互联互通、相互尊重与共同繁荣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要将这一共同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认为需要重点推进以下领域:
第一,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继续通过港口项目、连接圣保罗与里约热内卢的旗舰现代化铁路走廊,以及更多公路和电网项目扩大合作,不仅能让拉美经济体受益,还能缩短与亚洲的供应链距离。
第二,金融创新。扩大本币结算的使用范围,可降低交易成本及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地亚哥的人民币清算银行应进一步强化金融稳定性。
第三,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与绿氢领域的合资项目正在不断上升。随着进一步融合,拉美有望成为全球可持续工业化的引领者。
第四,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从5G、云计算到机器人技术——无论是农业科技还是金融科技——合作都能确保创新成果惠及各个行业。
最后,智库交流与学术对话。全球化智库(CCG)、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BRI)、巴中企业家委员会(CEBC)等机构可搭建中拉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深入研究与增进理解的基础上,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50年前,中拉关系始于简单的贸易往来 —— 大豆、铜矿等大宗商品贸易和友好代表团往来。如今,双方合作已涵盖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共同发展融资等多个领域。随着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即将访华,新一轮中拉 - 拉共体(CELAC)合作项目逐步落地,双方正迈入一个以创新、可持续发展与互利共赢为共同特征的新时代,而不再被距离或意识形态所分隔。
太平洋曾是一道隔阂,如今正成为一座桥梁。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巩固巴西绿色产业、阿根廷农业创新、秘鲁新互联互通项目及智利能源转型的势头,中拉伙伴关系将成为全球典范 ——这是一种基于坚定信念,而非权宜的合作关系。
文章选自CGTN,2025年11月5日
CCG 图书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苗绿
图书介绍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讲述了苗绿博士作为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在个人成长、海内外求学、创办智库、国际交流、民间外交、为国家建言献策等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与心路历程。作为慕尼黑安全会议青年领袖代表,苗绿博士曾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 2021 慕安会第一问;她是比利时国王会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之一;她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推动了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互鉴,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回信;她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高端论坛,在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参与设置议程,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智库人的风采。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