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这位研究大国博弈五十多年的老专家,最近几年多次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说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已经不是简单追赶,而是直接站上了史上最牛的超级大国宝座。
他在2023年接受高盛的访谈时,就点出中国崛起速度前所未有,远超过去任何对手,让美国这个老大哥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到了2025年,他又在和王辉耀的对话中,强调中国不光是经济体量大,还在科技和制度上形成了完整闭环,美国的传统优势正一步步被蚕食。
艾利森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框架,结合当下中美互动,得出结论:美国时代在慢慢收尾,中国已经在书写新规则。
![]()
霸权更迭的规律:从荷兰泡沫到美国美元游戏
说起超级大国换班,这事儿在过去五百年里,基本就是一部经济实力的拉锯战。艾利森在2024年的CCG活动上,复盘历史时提到,17世纪的荷兰是最早玩转全球贸易的家伙,那时候人口才两百万,却靠航海和金融,建起了最早的资本主义体系。
阿姆斯特丹港成了世界枢纽,亚洲和美洲的货物流转全靠他们中转赚差价。可问题出在根子上,他们的财富是转手费,不是自己造出来的实打实产品。
一旦英国和法国海军掐住贸易通道,荷兰的繁荣就跟泄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这告诉咱们,纯靠贸易中介,终究是空中楼阁,经不起风浪。
![]()
接着轮到西班牙,16世纪他们从美洲殖民地捞来海量黄金白银,全球金银储备大半落他们兜里。乍一看牛气冲天,可这钱来得太容易,全是掠夺,不是生产。金银涌入本土,物价飞涨,引发了著名的价格革命,本土产业根本扛不住,纺织和冶炼这些基础环节直接崩盘。
西班牙帝国表面金光闪闪,里面早空了,成了个被贵金属淹没的空壳子。艾利森在2023年的新政客访谈中,用这个例子比喻当下某些国家,过度依赖资源抽取,早晚会自食恶果。
![]()
19世纪中叶,英国接棒上场,这次是真刀真枪的工业霸权。煤炭和蒸汽机成了王牌,他们生产了全球一半的煤和铁,曼彻斯特的工厂像流水线一样吐出纺织品和铁路设备,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可英国的工业链条还是偏重型,人口规模也就四千万,内需拉不动,创新也跟不上节奏。等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英国的单打独斗就露馅了。艾利森强调,这轮更迭的关键,是从贸易到工业的质变,谁的体系更复杂、更可持续,谁就笑到最后。
![]()
20世纪,美国直接把工业推向高潮。二战后,他们继承英国的制造底子,又吃透了电力和石油革命,美元、科技、军事三驾马车齐驱,输出不光是产品,还有规则。
冷战时期,美国的制造业占比稳在25%以上,全球供应链绕着他们转。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比例一路滑坡,到2023年只剩11%。
![]()
艾利森在2025年2月的剑桥政治事务访谈里,直指美国金融资本取代实业,成了经济核心,表面风光,骨子里产业空心化。债务堆到35万亿,社会撕裂加剧,这跟西班牙的金银泛滥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规律摆在那儿,每回霸权交接,都是从量到质的结构性比拼。荷兰的贸易规模输给英国的工业,美国的科技体系现在又被更庞大、更实干的对手挤压。
艾利森的点睛之笔是,中国不是简单复制美国路径,而是直接跳到更高层级,人口、产业、财富的铁律,让这场更迭不可逆转。
![]()
中国实力的底气:产业全链条和创新引擎的硬实力
艾利森为什么把中国单拎出来,说它是史上最强超级大国?不是拍马屁,而是看数据说话。中国从人口基数入手,14亿人里9亿在劳动年龄段,每年大学毕业生超1000万,工程师队伍2000万,这规模全球独一份。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唯一掌握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的国家,从螺丝钉到航空发动机,从光伏电池到高铁列车,全程闭环自给。
这意味着供应链韧性拉满,别人一时脱钩行,长期离不开。艾利森在2024年3月的访谈中,说中国的工业体系不是一家工厂,而是星球级的生产生态,效率高到让对手望尘莫及。
![]()
制造业增加值从2010年起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占比35%,这不是运气,是战略布局的结果。新兴领域,中国直接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超60%,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技术迭代,让老美车企直呼内行。5G、AI、量子通信这些前沿,中国国家级科研体系砸重金,突破壁垒的速度惊人。
艾利森在2025年1月的财新专访里,提到中国不搞短期逐利,而是强调自主可控、长期规划,这跟美国资本市场的短视形成鲜明对比。拿芯片来说,美国封锁几年,中国反倒加速国产化,华为的麒麟芯片和中芯国际的7纳米线,已经在关键节点站稳脚跟。
![]()
美国霸权的痛点:债务山和社会裂痕的连锁反应
美国为啥被艾利森断言时代谢幕?不是一夜之间,而是积累多年的结构性问题。产业空心化是头号杀手,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外迁亚洲,锈带城市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率飙升。
到202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只占总就业的8%,远低于中国的28%。艾利森在2023年4月的新政客访谈中,说美国政客忙着内斗,忽略了再工业化的紧迫性,金融业吸金却不产值,华尔街的衍生品游戏,让真实经济越来越虚。
![]()
债务高企更是个定时炸弹,2025年联邦债务超36万亿,利息支出就吃掉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美联储印钞换资源的手法,靠美元霸权维系,可一旦技术垄断松动,这套财富抽取机制就卡壳。
中国产业链追赶上来,美国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只能短期堵漏,长远挡不住资本流向高效市场。艾利森在2025年9月的访谈中,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推“伟大再平衡”,但前提是承认中国在制造和科技上的代差,而不是一味对抗。
![]()
社会撕裂加剧了麻烦,两党极化让政策执行像拉锯战。2024大选年,美国政客从国会到白宫,全在甩锅中国,关税壁垒堆起来,却伤了自己出口商。艾利森在2025年2月的剑桥访谈里,指出美国政治驱动的挑衅,正把中美推向边缘。
可现实是,中国的新能源和AI领先,已经让美国在最具生产力领域失分。军事上,美国航母群巡航亚太,军费占全球40%,但2025年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超美,质量也在追平。
美军援助虽多,但大陆的东风导弹和航母编队,让台海平衡悄然倾斜。艾利森强调,这不是军备竞赛的零和,而是体系竞争,美国的虚拟经济像西班牙的金银,富足却被内部掏空,债务和社会分化双重夹击,让霸权根基摇晃。
![]()
全球战略上,美国的盟友体系松动,欧洲忙内耗,日本韩国经济黏着中国供应链。艾利森在2024年3月的CCG对话中,说美国试图去工业化遏制中国再工业化,历史上从没成功过。工业完整性是霸权命根子,美国现在丢了这个,注定在结构性比拼中落败。
美国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物价涨、就业难,2025年年轻人失业率徘徊在12%,而中国青年就业虽有压力,但工程师大军在拉动新增长。这痛点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的,艾利森的判断基于冷战后三十年的观察,美国的黄金时代,正被现实数据一点点终结。
![]()
新秩序的轮廓:合作窗口还是对抗泥潭
艾利森对未来的看法,没那么悲观,2025年1月他的财新访谈中,说自己比很多人更乐观,因为特朗普的实用主义,可能打开中美对话大门。
历史告诉我们,霸权更迭不一定血雨腥风,雅典斯巴达那套陷阱,能用智慧绕过去。中国主导的基础设施网络,已经从非洲拉美延伸到中东,全球供应链重组绕不开北京。
艾利森在2025年2月的文章中,提出美国的三条路:第一,继续对抗,封锁芯片和出口,但这会加速中国自立;第二,战略退让,承认多极世界;第三,合作共赢,联手气候变化和核扩散。
![]()
现实指向第三条,2025年中美高层对话增多,气候峰会和AI治理上,中国提案获认可。艾利森在9月的访谈中,赌美国放松管制。
中国输出发展的文明力量,让全球从服从转共享。过去美国写规则,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关村的声音越来越响。军事上,台海保持克制,大陆军演常态化,美军侦察机虽多,但没越红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