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家有没有过这种现象?
爸爸带孩子睡觉,好,关灯、盖被子、躺下、睡,孩子屁事没有,度过一个祥和而愉快的夜晚。
但是,妈妈带娃睡觉,换衣服、关灯、躺下,接下来,好戏来了:
妈妈,我身上痒;
妈妈,我渴,想喝水;
妈妈,我要尿;
妈妈,你听外面什么东西在叫。
没什么东西在叫,我只听见你在叫,闭嘴,快睡!
世界终于安静了。
爸爸知道后,还要得意地炫耀:“你看我带孩子,他就很乖啊,啥事也没有,睡得可香了,咋跟你就这么多事呢?”
看着这欠揍的父子/女俩,真想打他们一顿。
同时,我们也难免会疑惑:“孩子跟妈睡,和跟爸爸睡,咋就区别这么大呢?难道,真是我们做得不够好么?”
别急,我来给你分析分析,为啥孩子会这样“区别对待”。
![]()
一:爸妈与孩子关系模式不同
爸爸和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不同的。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爸爸更看重“结果”
你发现没,男人面对问题,永远是直奔结果?
睡倒了就要爬起来,做错了就要改正,遇到问题了就把问题解决掉,简单粗暴。
那么,他带孩子睡觉时,那就目标明确,关灯,睡觉,就这么简单。
他通常规则明确、态度坚定。
孩子在这里“讨价还价”的空间不多,为了避免碰壁,还不如乖乖睡。
●妈妈是“爱与包容”
但妈妈处理问题时,还会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和身体情况。
摔倒了?摔到哪里了?疼不疼啊?妈妈揉揉吧。
身上痒?哪里痒?我给你抓一下。
要喝水啊?那去喝吧。
妈妈对孩子的包容性强一些,孩子在她这里,能得到更多的爱和接纳,他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小需求。
所以在妈妈面前,他更放松一些,“小毛病”自然也多一些。
那还有什么原因,会让孩子在妈妈面前,事情很多呢?
![]()
二:孩子懂得“察言观色”
别看孩子小,他可聪明着呢,最会“察言观色”,尤其是对爸爸妈妈。
在爸爸面前,他可能也提过要求,可能也要起来做这做那,可能也缠着爸爸要讲故事。
但他发现,爸爸说睡了就睡了,没有商量的余地。
或者,爸爸一躺下,比他睡得还快,连给他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面对爸爸,他放弃了试探,觉得“此路不通”。
而面对妈妈,他说要喝水,妈妈马上给他倒。
他说要听故事,妈妈会说:“那讲完这个我们就睡觉哦。”
他说这痒那痒,妈妈立马就关切地给他挠。
他就知道:“妈妈比爸爸心软,更愿意满足我的需求。”
他不找你找谁呢?
还有就是,通过对妈妈提要求,他能获得妈妈的关注,以及对睡觉这件事有更多的“掌控感”。
所以,跟妈妈睡时,他会有各种各样没做完的事要做。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接着往下看。
![]()
三: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养育孩子,我们会提到一个词“安全基地”。
这个安全基地,我们可以理解为“家”:不管我们去哪、走多远,累的时候,总会回到让我们感觉安全、舒适、给予庇佑的家来。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心理上的“家”。
当受委屈了、害怕了、孤单了、难受了,他第一时间,是回到妈妈身边,补充安全感。
白天他在学校,和朋友老师相处,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人际上的压力、委屈。
回到家,好不容易到了晚上能和妈妈单独相处,这时候,他就想通过得到妈妈的爱和关注,来梳理一下情绪。
而爸爸情感上比较大条,相对妈妈,他和孩子没有建立这么细腻的情感连接,孩子也就和爸爸聊的少一些。
看到这,你是不是会觉得欣慰很多?
当你发现,你不在,孩子可乖了,你一在,孩子就有各种“幺蛾子”,千万别自责,觉得是自己没带好娃。
相反,这是孩子信任你、依赖你、爱你的直接表现。
当然,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一躺下就事儿多,我们也可以和他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仪式。
比如睡前预留20分钟,上厕所、讲故事、挠挠痒、抱一抱、讲讲想说的话。
关灯后,我们小嘴巴的拉链就需要关上,也不能再起身了。
当我们温柔而坚定地执行后,孩子就慢慢知道,躺下就到了睡觉时间,不能再做其他事了。
孩子“跟爸爸睡”和“跟妈妈睡”的区别,你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